2018年10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91期(总第322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感兴趣”到“能落地”
《教育导报》2018年第91期(总第3228期) 导报一版

——一所省属高校的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本报记者倪秀

谭佳敏是西南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4级的学生,今年9月,她顺利推免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

谭佳敏说,大二下学期,自己加入了学校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而正是这两年跨学科的学习和在实验室的科研训练,对自己申请推免研究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新实践班,是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依托校内实验中心(室)、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开设校级和院级的创新实践班,探索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共有校级创新实践班13个,院级创新实践班22个,在本科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新实践班是学生的“第二班级”

大二下学期,谭佳敏看到了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的招募信息。最初,她以为就如同加入一个社团组织一样简单,没想到选拔过程非常严格,除了需要简历和成绩单,更要经过三轮严格的面试。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是西南科技大学2007年10月组建的第一个校级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班。依托该校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而建,班级实行“2+1”培养模式。前两年,通过寒暑假集训、两期科研项目训练,夯实基础,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协同创新精神。大四,学生自选毕业设计题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综合学习,并与研究生培养衔接。

“全校所有专业的同学都可以申请加入,通过考核后,我们就有了‘第二班级’。”谭佳敏说,在这个“第二班级”里,她和班内同学组队完成了一个自行车防盗系统的研究项目,所学管理学理论在团队建设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她学习了很多工科的知识,这让她在申请推免研究生时底气十足。

据了解,当时的这个“第二班级”里,谭佳敏不是唯一的“非工科生”。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熊帆同学也是其中之一,在创新实践班的学习期间,熊帆除了自己学习了科研知识和理工科知识外,她在团队查阅外文参考文献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是团队内理工课同学英语考级的免费辅导员,可以说是“神助攻”。

教务处副处长古松介绍,学校的创新实践班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入班后建立创新班学籍,但学生的主修专业、学制和总学分保持不变。在校优秀的大二、大三本科生通过考核后可纳新入班,学生可自愿申请退班,注消创新班学籍。校级创新班从已经实际运行三年或者以上的院级创新实践班中遴选。

创新实践班需要打破三堵墙

“学生创新的潜质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放大。”西南科技大学校长董发勤说,要培养好创新人才,需要打破三堵墙: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墙、学科之间的间隔墙、学校行政之间内隔墙。而在创新实践班的师资配置上,学科和学院之间的壁垒需要打破。当多学科的参与成为可能时,全校性的学科网络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具体操作中,如何避免师资配备的过程中的“拉郎配”现象?古松介绍,学校对创新实践班的开设首先提出了要求:班级学生人数不超过35人,学生在创新班学习期间,学生修够20到25个学分要求,其中实践类不低于60%,需要形成8到12门课程。而师资配备上,一个班级要求有5到7人规模的固定教师团队。

工程训练中心是西南科技大学最先开始尝试开设创新实践班的机构。该中心主任尹显明教授介绍,中心为创新实践班配置了辅导员、导师和实验室管理员。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从选题、文献资料查阅、申报书撰写、项目跟踪、结题等全程对学生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青年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和进取精神。

学校还通过提高绩效考核系数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对创新班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尹显明解释说,在工程训练中心,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的岗位基本职责定为4级,但指导创新实践班学生则定为4-7级岗位职责,而职责对应的就是绩效考核的参考系数。政策激励下,教师参与创新班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想要加入创新班的教师还需要经过筛选。

实践班的成效如何?尹显明举例,以该中心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为例,本年度已经申请立项了30项校级创新基金项目和11项扶贫基金。今年的毕业生中,学生保研和考研率占全班总人数的71%。

所有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

9月28日,西南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大四学生曾宇收到了一封让她欣喜的邮件:她的推免研究生申请通过,她被浙江大学录取了。

欣喜之外,这个结果似乎也在曾宇的意料之中。今年3月,曾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分别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应用表面科学》)、《Superlattices and Microstruc?tures》(《超晶格与微结构》)发表学术论文。其中,《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为SCI一区TOP期刊,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我差不多在实验室耗了一年多的时间。”曾宇说,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参与科研,设备仪器非常好,本科生只要有兴趣就能加入实验室,跟着老师、课题组参与科研创新项目。与曾宇一样,西南科大学生陈佳佳的论文《双层十字形石墨烯阵列的吸收增强》发表在《Materials Research Express》《材料研究快报》上。

在省属高校,本科生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不多见,两位学生的科研成绩与西南科大的科研环境紧密相关。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