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92期(总第322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5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现场对话 教学名师的制胜法宝是什么?
《教育导报》2018年第92期(总第3229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 倪秀

10月19日,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8·秋)在成都开幕。作为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对话沙龙也在当天上午举行,沙龙由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巴登尼玛、傅其林、王俊菊、张先亮、张东明5位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展开现场对话,分享各自的教育教学经验。

 

“学高为师”,教书和育人不能分开

“一名好教师,需要做人讲情义,说话讲依据,做事讲信用。”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巴登尼玛谈道,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需要有信念和讲情义,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素养。这里的“科学”,他解释为3个方面,一是教师需要建构所在专业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需要行动起来,去做一些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的研究,此外,还需要有好的态度,需要不为名利而教。

在沙龙中,“学高为师”一词被名师们多次提及并赋予不同解释。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先亮谈道:“学高”要求教师除了专业学识高,更需要教书育人的水平高,作为高校教师,更是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和深度。

张先亮说,自己从教38年来一直没离开过教学一线,坚持每年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他感叹,教书育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专业学识高,老师还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在教学中注意寻找和探究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他特别谈到,教学和育人不能分割开来。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跟教学是一样的。仅仅传授知识不等于育人,不能代替育人。教师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精致利己主义者。教师的师德,对育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育人不是口号,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更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俊菊认为,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师还要做到在“教中学”“教中研”“教中育”。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自己的所知、所学、所研都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重视课堂实践和过程评价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其林分享道,在平常的教学中自己会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学术导向。他举例,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他要求学生每学期做到“四个一”:专注一部学术经典、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参加一次学术讨论、做一次全班的学术交流展示,让本科生能迅速进入学术研究状态。

傅其林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他的课堂平时成绩占50%,同时在考试方面探索非标准化考试,例如,让每个学生选择跟这门课相关的10本学术专著,教师最后通过这10本书来出试卷考核,实现一名学生一份试卷。“这既增长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学术意识,也增长了我作为一名老师的知识和视野,真正是教学相长。”傅其林说。

“我的课堂上,平时成绩占60%,一学期一门课要写24次作业。期末成绩只占40%。”王俊菊谈道,因为外语这个专业是个非常综合的软科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做杂家,又要做专家。所以,她希望在过程中强调去建构适应未来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院长、教授张东明谈到,基于测绘专业的特殊性,为让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工作,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全真训练”,实施“生产育人”。一方面,为学生创设和生产实际一样的实训环境,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实训成果的评价,他主张以企业生产实际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以实际生产任务的标准去考核学生。

 

据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万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一面向全国各级各类教师、侧重考察教育教学和育人实绩的国家级人才项目。其遴选坚持突出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实绩、突出候选人的政治和师德表现,计划支持1000名,中央财政为每一位入选者提供50万元特殊支持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