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94期(总第323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情境学习的价值与启示
《教育导报》2018年第94期(总第3231期) 导报三版

■徐洪林

知识生产的情境对于教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比将20克食盐溶入一豌香喷喷的汤中与直接咽下20克食盐,你会选择哪一种?显然只有将这20克“知识”之盐融入其“情境”的汤中,知识的教与学才生动、有趣而高效。然而,现实中,抽象知识的传授常忽视这种恰切的情境:缺少知识与情境的互动,更缺少知识的情境化生成过程。

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学习理论,以实现“知识”与“情境”的有效融合。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及内涵是依存于特定情境而存在的。这改写了我们对“知识”的认知观。例如,在不同环境中,物质的形态和性质会发生改变,对于表征它们的知识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了。据此,教师将知识融入其依附的情境中,不知不觉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习得知识。情境学习强调学习者在产生知识的情境中生成知识,强调实践性、创造性和生成性,强调人在与情境的互动中,由境生情到生知,由具象到抽象的知识生成过程。

有两种策略可以实现情境化学习,将情境学习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

一是构建课堂实践共同体,实现学生“合作式的边缘参与”,把知识融于实践情境。这种策略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要实现这一设计,必须确立小组的“专家”(不同的学习场镜,教师塑造不同的“学生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式分工,以完成知识的再生成。在知识再生成的场镜中,“学生专家”主导知识生成,其他成员作为合作式的边缘参与者(协作和模仿),参与完成场境中知识再生的完整过程,并通过知识生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和交流,求得解决,最终让小组成员生成关于某一场境中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模板。这一教学策略可有效地运用于诸如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等课堂类型。

二是抛“情境锚”,实现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习得知识。至少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采用 AR/VR技术实现。 AR/VR技术可以全景式呈现知识产生和生产过程,例如,用 AR/VR技术呈现细胞内部结构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己在细胞内部所看见的场境:各种形态各异、结构不同的细胞器一个个地从自己的身边经过。二是采用智慧课堂或传统多媒体,展示知识生成的情境。情境锚的设置可以是放映“情境性图片”“情境动画”“情境录像”,用语言描述知识情境故事等手法。无论采用什么策略抛“情境锚”,教师都必须将促进生成知识的一个个问题恰当地融入各情境环境中。一个知识小片段就编制成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小故事用故事情境串烧成整体,形成知识体系。遵循“教师设置知识情境冲突→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心理上出现悱愤态→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生成”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和 AI的强力发展,情境化的知识将更为丰富、更为生动、更为多样,并将为情境学习提供更深入、更广阔的支撑。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