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95期(总第323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班化教育,实现学习的“私人定制”
《教育导报》2018年第95期(总第3232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 周睿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潜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班化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之一,受到家长和学校的普遍关注。

如何发掘小班化教学的“特质”,实现教与学方式的真正优化?10月25—26日,“2018年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在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举行。来自香港、台湾、澳门,以及大连、杭州、南京、成都等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围绕“共构中国特色小班化教育”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课堂,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深度学习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

活动中,南京市青云巷小学数学老师丁康带来一堂五年级数学课《小数加减法》。课前,他通过布置前置性学习,收集了学生的3类问题,共性问题:“为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个性问题:“小数减法怎么算?整数加小数怎么计算?整数减小数怎么计算?”延伸问题:“小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学生先独立完成两组小数加法练习,引发它们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思考。接着,通过组内讨论,让学生厘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学生得出“小数数位要对齐”的结论后,丁康尝试让同桌间互相出题,给了每个学生当小老师的机会,学生两两一组的分享,也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给每个学生交流和展示机会也是银都小学数学老师曾亮的做法。她带来一堂六年级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上,曾亮和学生一起经历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小组讨论、主题探究、集中汇报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尝试了通分法、分割法、实验法等多种转化方法,得出了“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转化?”“怎样实现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的答案。

银都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组的老师们对两节课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他们从教师行走情况,学生发言情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况,教学评价等细节着手,对小班化课堂教学提出了建议:“小班化课堂教学要让每个孩子有发言的机会,老师要落实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深度学习。”

 

深度对话,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

小班化教育能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以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适性的发展机会。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小班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值得我们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董蓓菲指出,小班化教育源自西方,是一种舶来品。对我们而言,建构小班化教育理论必须基于中国文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时空环境,研究小班化教育的本土特色。

“在人工智能和核心素养时代,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载体,小班化教育可以围绕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研究展开。”董蓓菲说,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运用高阶思维批判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把新知融入原有知识框架,能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科内,教师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能通过深度学习真正学会学习,培养自我管理、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最终生成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离不开深度对话。在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客座副教授黎国灿看来,有品质的对话是促进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班环境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有质素的提问和回馈是提升小班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

课堂中如何开展深度对话?黎国灿说,教师要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使用延展性的提问技巧,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透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协作,并提供适切的回馈,采用促进学习的评估。教师可以针对普遍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作不同层次的思考;提问可先由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鼓励学生初步探索;师生于课堂作延长讨论,鼓励学生详述答案;给予合适的候答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考,激发更多观点的碰撞。

“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是个性化教育,需要有效的、整体性地提高小班化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在课堂教学层面必须关注‘学科性’和‘小班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永军指出了中国小班化教育发展的方向,他认为,必须关注“学科本质”,放大“小班”特质,小班化教育的“潜在效应”才能实现。

 

课程和教师是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小班化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涉及教师行为转变、课堂互动模式、教学资源的适切性等等。其中,课程和教师是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因素。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谢传崇认为,小班化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课程,立足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性的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在地的环境,发展出滋长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这种核心素养强调学习不宜以学科知识及技能为限,而应关注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透过实践彰显学习者的全人发展。”谢传崇说,小班化教育的重点不在班额,而在教师,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课程的执行力,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选择教材、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如何设计校本课程?谢传崇说,校本课程需要一些创新的教学,需要用特色课程承载学校文化,它的设计是跨领域、跨科目的统整。小班化教育的未来发展不应该只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限,更应该关注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教师是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种子。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作为西部地区小班化教育的先驱,已开展了18年的小班化教育,每班人数始终控制在30人。校长文莉分享了学校如何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激活教师终身发展源动力的经验。她认为,小班化教育实质上是教育机会的转化,将小班带来的教育机会转化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支持。教师团队,是教育机会转化的最核心的力量。

“小班教育机会、资源占有率、生命间的互动,通过教师团队,转化为教育支持,转化为个性化课程和个性化教学。”文莉介绍,近年来,银都小学给足教师机会和空间,通过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学校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备课和上课体现“分层教学”“个别教学”,教室不设讲桌,要求一年级班主任在教室办公,新接班的班主任第一天认识全部学生。

“小班化教育绝非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简单减小班额,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文莉说,要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享受优质而公平的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