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97期(总第323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践行志愿服务:用“小行动”传递“大温暖”——成都市洞子口职高志愿服务育人创新实践
《教育导报》2018年第97期(总第3234期) 导报二版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的通知》,成都市第四十四中学(又称“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基于锦城卫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德育工作案例《践行志愿服务创新德育路径》被纳入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

2016年10月,共青团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校委员会注册成立志愿服务队,名为:洞大志愿服务队。2017年2月,该组织申请更名为:锦城卫志愿者协会。该校借助各方资源着力打造“锦城卫”志愿者组织品牌,让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学生核心发展素养。

以志愿者之名,传递校园正能量

共享单车作为现代热门出行方式,在为大家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乱停乱放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锦城卫志愿者协会发起“锦城卫·卫单车”文明公益行动。学校志愿者们带上迷你打气筒、清洁毛巾,一起走上街头,不仅为共享单车充气、清洁,还要做好文明使用单车的劝引导服务。

据锦城卫志愿者协会成员之一的房晋介绍,他们还参与组织发起了“锦城卫·卫青春”、“锦城卫·卫健康”等活动,自己也担任了锦城卫“禁毒大使”。平时她也利用假期,走进武侯祠等地方,做义务的文化使者,为游客做文化指引。

房晋表示,学校的锦城卫志愿者协会,主要是通过大家公益参与城市文明护卫,历史文化的推介,健康知识宣传等形式,锻炼自己的能力,去影响更多的人,传递一种校园正能量。

2017年3月以来,锦城卫志愿者协会以“看见成都、思建成都、乐活成都”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在全城发起“锦城卫·卫单车”护卫单车文明公益行动,千人安全教育大课堂等,通过抓机制创新、实践创新、协同创新、评价创新4个方面的做法,逐步探索出一条创新实践育人路径。

构建“平台+联盟+联动”组织架构

学校注重资源整合,加强组织协调,探索构建“1+ N+ N”志愿服务育人模式。依托一个基础平台。成立“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校锦城卫志愿者协会”,出台《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校锦城卫志愿者管理制度》和《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校锦城卫志愿者协会活动实施办法》,夯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保障。打造一个联盟组织。组建“锦城卫志愿者服务联盟”,同武侯祠博物馆、成都特殊教育学校、政通路社区等10余个校外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形成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培育多点联动机制。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校作为发起单位,加强同区域内兄弟学校在学生志愿服务领域内的合作,以点带面推动志愿者服务普及,已联系并签署合作学校近10所。

打通“学校+社会”培养路径

学校将志愿服务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并拓展其特殊的育人功能。注重课堂教学。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教学的核心,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互助、学会奉献。加强社会实践。因地制宜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区域内其他兄弟学校,依托武侯祠、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金牛区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等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衔接互动。

建立“开放合作+共享共赢”育人生态

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生态系统,有效协调三方教育力量,使学校教育、家庭指导和社会实践相融合。推进合作共赢。整合志愿沙龙、实践基地、明星义工等资源,搭建资源共享一体化平台和学校社会志愿服务互通桥梁。推进人才共育。陆续开展“锦城卫·卫单车”、“锦城卫·卫安全”、“锦城卫·卫家园”、“锦城卫·卫文化”等系列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指导员培训,设立“锦城卫志愿者服务公益讲堂”,年均组织开展讲座10余场,受益家长、学生约1200人次。

构建“考评+‘护照’+勋章”评价模式

学校建立完善学校一级协会、专业二级分会考评机制。制定志愿者服务考评细则,围绕志愿者服务的教育培训、社会实践、文化营造、社会影响4方面12个指标进行考核,每年组织“星级志愿者”评比。推行“锦城卫护照”评价管理模式并与金牛区中学生“劳动护照”融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评价全覆盖。对志愿服务意识突出、品质优秀、成效明显和创新有成的优秀志愿者授予“锦城卫勋章”。

(韦宝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