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00期(总第323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文学创作路上的烛光
——读《写作课》
■李晋
《教育导报》2018年第100期(总第3237期) 导报四版

叶开是文坛的名编,他担任收获》杂志编审多年,编辑过很多名篇佳作,经他编辑的莫言作品蛙》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叶开还有着小说家、语文教育家、评论家等多重身份,看到他的这本《写作课》,我不由想到了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两书同样为作家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同样可以为文学创作者在行进的道路上点燃一束烛光。

把冰冷的文字,组合成生动的文章,不是容易的事情。木心和叶开,对文字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对文字的感情总一样炙热。我把他们的书称作“一束烛光”,而不是指明灯”,是觉得写作终究要自己感悟,终究要有自己的风格,名家的观点值得参考,但没必要完全对照执行。

虽是如此,但叶开的《写作课》还是有启人心智的价值。他的这本书,是为上海平和双语学校19名初中生讲授10堂写作课的提纲,风格轻松谐趣,语言表述灵活。在24万文字天空里,飘扬着叶开的开创性写作旗帜。

“写作是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这是叶开在文学编辑和写作中撷取的感悟,他提倡“创造性写作”,要用距离遥远的词语来碰撞、来形成新的表达。显然叶开对写作带有更卓远的思考,他进而提出,自由的心灵才能真正写作,自在的词语运用才能有鲜活表达。这样的文学认识,可以视为对写作依赖套路的“拨乱反正”。

在《语言与生活的诗意》一章中,他讲到:“写作有两种激活方式:一是自我重新认识,二是批判性深阅读。”在我读来,这虽是写作动机的问题,但更关乎到作品品格,“认识”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不断地囤积“干货”,强化对各种认识的思考,在持续的感悟中培育出自我的写作特质。

哲人言,朦胧产生美,写作也如此,恰当地在诗歌、散文、小说运用隐喻很重要。叶开在《隐喻的具体运用》中,建议一位同学把表达春天的句式改成“蝴蝶正在脱离枝头的缠绕”具象化的修改内容,使我想到宋代一次考内廷画家时的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夺魁的一位画家画了人骑着马,马蹄高举,几只蝴蝶在周边翩翩起舞。这种古来有之的含蓄表现,深化了作品主题内涵,能够触发读者思维里的多重画面,让读者的思考贯穿始终。

在《写作课》里,叶开谈到了一个开头的诞生、如何写说理性文章、语言的运用与逻辑关系、写作虹吸知识等问题,他在论述中引用了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诗人北岛的《生活》、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唐人裴铏传奇《昆仑奴》等诸多文艺作品,以实例加以剖析,循序渐进地将学子们引导上写作的正轨。

我与叶开虽未谋面,但有过一次文字交谊。多年前,我参与编辑一本文史书籍,书中收录了叶开的文章,因此和他通话联系文稿事宜,他的声音清亮和缓,给人一种亲近之感,如今看他毫无保留地于《写作课》中传授宝贵的创作经验,似有见字如晤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