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00期(总第323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的童书情结
■丘艳荣
《教育导报》2018年第100期(总第3237期) 导报四版

“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很庆幸,我读到过这样的句子。这句话来自一本童书——《小王子》。是的,这是一本童书,但又不仅仅是一本童书。

英国诗人泰德·休斯曾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那是我们心中唯一真实的东西,是我们的人性,是我们的灵魂,是一切可能的魔法与启示的中心。

我的童年,是物质与精神都相对匮乏的年代,但幸亏有关于童书的记忆。我小时候读小人书的来处是隔壁的一位大哥哥,他无偿地借给我许多小人书,四大名著的启蒙阅读就是从小人书开始的。我还读过《林海雪原》《欧阳海》《三毛流浪记》等许多的小人书系列。只是那时没有选择的余地,抓到什么就读什么。

童话书看过的最经典的当然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了,不过都是借的,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情况很难拥有几本属于自己的书。待我有了侄女后,我送她的书就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我希望她从小就可以接触到美丽的童话,从小就能从童话中感受什么是真善美。

出来工作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买童书,想弥补童年里不能真正拥有的那种遗憾,也想继续寻求那种单纯的快乐。小时候读过的和没读过的我都买了不少。像《绿野仙踪》、《夏洛的网》《秘密花园》《窗边的小豆豆》《水孩子》《捣蛋鬼日记》等等一大堆。有些我看过了就把它送给学生,有些我舍不得送就自个儿留着,时不时地翻看。

听过这些话吗?“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依然来自《小王子》。

当了老师后,我更觉得有读童书的必要。有专家曾经说过:“童心是儿童天真纯朴之心。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他却可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因为儿童的纯真与善良,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童心是教师通往孩子心灵世界的桥梁。一个失去了童心的教师不可能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生活,成为孩子信赖的朋友。为师者能经常读一些童书,尤其是孩子们喜欢的童书,就会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自己也会多一点纯真,多一点善良,而这些,往往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想一想,在孩子的眼里,一个手握教鞭的老师与一个手捧有趣图书的老师多么不一样,一个热衷于扎堆聊天的老师与一个在窗下读书的老师多么不一样,一个声色俱厉地训人的老师与一个绘声绘色讲故事的老师多么不一样。

还记得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上第一节课,也许是因为教室里太过闷热,孩子们的情绪有点骚动。我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对孩子们说:“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讲什么呢?讲一个可爱的小猪的故事吧!”我开始念:“唏哩呼噜的爸爸是一头猪。他娶的太太嘛,真巧,也是一头猪。”才念到这一句,孩子们就笑了,仿佛一下子就忘记了夏日的酷热,安安静静地听起了故事。

教师,是离童年最近的人。一本好的童书,可以带我们抵达童年,可以沟通童心,在我们与孩子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

精读过无数童书、采访过诸多童书作家后,《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陈赛出版了一本与童书有关的评论集:《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这个书名很绝对,也不符合事实,但人到中年,我确实在童书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各种哀乐悲欢,都能从书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安慰。而用童年的目光打量成人的自己,一些多年难解的困惑也得以豁然开朗。成年人或许应该多读点童书,那里包含了人生最朴素而深刻的智慧。”

对陈赛来说,读童书就是隔着岁月的时光,和内心深处那个曾经的小孩重聚。一点点学着像孩子一样思考、感受、理解,一点点学着将孩童的心智重新运用到成年人复杂的生活中。试着用他的眼晴重新打量世界——那种对世界尚且充满温柔、善意和期待的目光。对我自己而言,看童书,让我在成人的世界里保留一份真,让我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纯粹的孩子,孩子们也会觉得,他们离我很近。

最好的童书,并不是人生的简化版本,而是以一种极致的优雅与简单处理生命中极为复杂的问题,如爱、孤独、失去、生命的循环。这样的童书,难道不也是同时写给大人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