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01期(总第323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份无人要的“作业”
《教育导报》2018年第101期(总第3238期) 导报三版

■王志华

周六,我做志愿者参与二年级孩子与家长的心理沟通亲子活动。

进入游戏环节,孩子与家长背对背,孩子按家长的指令完成一幅卡通小人图。游戏刚结束,一张纸飘到我的脚下。我捡起来一看,咦,这不就是刚才的作品吗?这幅作品挺糟糕的——上面画满了三角形、圆形,就是找不出所画卡通小人的影子。

我问这幅画是谁的,没有一个人认领。仔细搜索了一下,发现就在我身旁,有一个孩子没有作品,我把画还给她,她却怎么也不肯要,双手抱在胸前,噘着嘴生气。再一看,站在孩子身边的妈妈绷着脸,双手抱在胸前,也在生气。我突然明白了几分,游戏没有合作成功吧。

当老师询问她们时,孩子妈妈说:“她没有画对位置,我让她重画,她还是没有画正确,我再让她重画,她就不乐意了,乱画一气。我说了她几句,她就发脾气。”

孩子似乎更生气了,扭过身子背对着母亲。

“孩子,想不想离开这里去外面呆会?”我问。孩子点了点头,我便带孩子出去了。

孩子妈妈随之也走了出去。我走过去,跟孩子妈妈聊了起来。孩子妈妈很生气地说:“孩子老是不听话,脾气倔得一塌糊涂。”“能举例说说吗?”我问。“有一次,老师布置预习课文,她一遍没读对,我就说不对,让她再读,还是不对,我就问,你怎么老读不对?学校里怎么会读对?”孩子妈妈说。“学校里有小朋友一起读的呀。”我说。“让她重读,她就发脾气不读了。反正不管做什么,告诉她不对,她就发脾气,就是不肯改。”孩子妈妈接着说。……

从孩子妈妈的话语里,我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妈妈的话里基本都是命令式的指令,或是满满的指责,你这不对,那又不对,怎么老是这样,等等。这样的沟通方式属于“严厉型”,此类父母表现为对孩子过度苛责,甚至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导致亲子关系紧张。长期如此,会造成孩子的双重性格,自信心会慢慢消减,变得自卑或者逆反。

其实有些老师在和学生沟通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跟孩子有效沟通呢?

我们要学习一些沟通的知识和技巧,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善于调整心理,接纳孩子的一切。孩子不可能十全十美,遇到挫折时,你是指责他,还是鼓励他,陪伴他从挫折中站起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要调整好心态,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

要善于正面引导,激发孩子的心理正能量。我们与孩子沟通时,要蹲下来,看着他们的眼睛,用眼神告诉他们,我们是友善的。当孩子做得不好时,能否换一种说话方式呢?比如原先想说“你怎么又做不好了,你怎么会做错”等等,现在换成“宝贝,你如果这样做就可以做好,试试看,好吗?”这样,我们的引导能让孩子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去强化他做错了什么。当他做对了或者有了进步时,我们要引导他谈谈自己的收获,赞扬他努力的过程,不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赞美能产生积极的动力,孩子需要这种善意与美好的表达。

此外,还要禁用沟通忌语,与孩子平等交流。有调查发现,孩子们最恐惧的是听到家长说出令人沮丧的话语:“你看人家多好,你是没希望了。”“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样的话语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贴上无形的“心理标签”。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我们应该像朋友似的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支持、理解和鼓励,温暖他们的生命历程,擦亮他们的心灵底色,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