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0期(总第297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走出语文教学的“暗胡同”
——成都七中语文教师杨元林谈“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16年第80期(总第2977期) 导报三版

今年5月,在成都市高中语文“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上,成都七中语文教师杨元林直言不讳地指出:上世纪墨塞尔和吕叔湘所说的情况,到现在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经过6年的中学语文教育,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几乎没有什么增进和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杨元林的思考引起了一些人的热议。每隔几年,针对语文以及语文教学的讨论就会掀起波澜。对于语文课特别是中学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的问题,人们从未停止过讨论。日前,本报记者和杨元林就此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

厘清语文教学的边界

“准确地说,现在的语文还算不上一门学科。”坐下来的第一句话,杨元林就让记者吃了一惊。

杨元林说,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认为的语文课程,涵盖的面太宽了,承载的东西太泛了。“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应者如云。但是语文课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语文课是不是承担了语文应该承担的部分?

杨元林认为,大语文的本质是无语文。什么都是,也意味着什么都不是。所谓学科,即分类学,即有专攻。语文教学鼓吹大语文,自诩“杂货商”,暴露了学科认识的含糊和专业性的缺失。

除了语文的边界不清,没有明确的定位,杨元林还提出,对语文本身的思考不够深入也是导致语文教学缺乏专业性的一个原因。现在,语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很欠缺,很零散,很肤浅。

“近些年有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有效教学。我们可以从这个词语读出一个信息,即现在的教学多数是无效的。事实也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吕叔湘已经指出一个‘咄咄怪事’:经过6年的中学语文教育,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增进和提升。再早一点,1939年,哥伦比亚大学墨塞尔教授发现绝大多数人的读写能力终身停留在小学五六年级水平,即使他经历过中学甚至大学的语文教育。”

美国作家艾德勒的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说:“到五六年级以前,整体来说,阅读是被有效地教导过,也学习过了,阅读的学习曲线是稳定而普遍进步的,但是过了这一点之后,曲线也就下跌到了死寂的水平。同时,这也不表示大多数六年级学生在阅读各种实用书籍的时候,都有了足够的理解力。”

艾德勒的话引起了杨元林的思考,他在想: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更加有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应用语文的能力?

教语文,就像教品酒

中学语文教学偏重阅读和写作,一些语文教师会说,多读、多写,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对此,杨元林说:“我们应想想品酒师怎样教人品红酒?只管多喝的人很可能成为酒疯子,罕有成为品酒师的。”

杨元林说,“如果品酒师说,没什么可教的,你多喝几回,悟性好的话,可能就会了。这就好像告诉你,那是一个黑胡同,你得自己去摸索。”鲁迅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一条暗胡同,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

杨元林认为,好的品酒教学者,会说品酒分四个步骤:一是观色,看酒的颜色,光泽,清澈程度;二是闻香,将鼻子靠近杯口,先轻闻静止状态的酒香,再将杯中酒轻轻荡漾,与第一次闻的感觉做比较;三是品味,让酒在口中翻转,用舌头反复玩味,让味蕾充分感受酒的味道及酸甜度;四是总结,通过观色、闻香、品味,整体回味辨别,对葡萄酒的品质、平衡性、年份、葡萄品种特性、产区等作出总结。

“阅读就如品酒一样,有具体的程序和知识,有科学的理解和认知规律。”杨元林说,“有效的语文教学,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操作程序,而我们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根据艾德勒的阅读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杨元林提出了“感析赏研”四步教学法,即感知阅读、探析阅读、审美阅读和研究阅读。

“写作也需要具体的程序和操作性更强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搞清楚念头怎么产生、发展到形成文字之间的过程,从念头到成品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了解并自我实践,最后有效地教给学生。”杨元林说。

在国外,关于阅读、写作的实用性的书籍非常多,除了阅读指南,还有各种关于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创意写作等操作性极强的教程、图书,它们侧重于心理指导和步骤教学,非常值得中国语文教学届学习和借鉴。

杨元林说,只有为语文梳理出专业的知识,并建立起阅读与写作的专业操作程序,语文才够条件称为学科,语文学科也才具有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