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04期(总第324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张可明:情系高原 缘定巴塘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文/图
《教育导报》2018年第104期(总第3241期) 导报四版

 

52岁的张可明,瘦而精干,背已经微驼,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脸庞被高原的阳光晒得黝黑。走在巴塘县城的街上,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寒暄,喊他“张老师”。如果没有人特别告知,你会以为他就是一个在巴塘县工作、生活多年的当地教师。

然而,今年是张可明在巴塘中学支教的第四年。他来自双流中学,是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支援巴塘县教师中的唯一的高中教师。

按理说,这个年龄的教师已经没有资格参加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支援巴塘县的项目了。经过多方努力,在巴塘县委书记汪玉琼的亲自过问下,今年9月,开始第二轮支教任务的张可明再次如愿回到巴塘,这次服务期将持续到2020年。

 

藏区求学,高原任教,重回巴塘

张可明与民族地区教育的缘分,还得从30年前说起。

1987年,重庆潼南人张可明,考入康定师专的数学专业。来自一个有六兄妹的农民家庭,张可明是家里的老小。他说:“我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没有受过教育,家里穷得不得了,特别希望一个儿子能走出来、考出来。换句话说,当时唯一的愿望是草鞋可以换皮鞋。”

农民的孩子朴实、本分,张可明知道自己的本分就是把数学专业搞好。瘦弱的他还因病休学一年,生生把师专读成了“本科”。

1991年,张可明分配到巴塘县任教,在巴塘小学工作了一年,之后一直在巴塘中学任初中、高中数学老师以及班主任,直到1997年,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张可明考入康定中学;2004年,又考调入双流中学。

“虽然我现在是双流中学的人,但是我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时间比在内地还长。”从教27年中,张可明有16年在藏区。回到巴塘,是张可明的愿望,更是一种情怀。

张可明常和妻子王良红聊起魂牵梦绕的巴塘。2013年,王良红报名参加了双流区对巴塘县的支医任务,就是想来看一下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在巴塘县人民医院,王良红帮助医院建立起当地第一个中医骨科,为藏族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此时,两人的孩子都已上大学了。张可明便和妻子商量,可不可以一起来工作。在两人的申请下,两边县委、政府对接,2015年,张可明如愿来巴塘支教,两人成为当地有名的“援藏夫妻”。双流区的援藏指挥部专门给他俩分了套房子。

回到巴塘,张可明心中只有两个字——感恩。20多岁的他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淳朴的巴塘人民对他情深意长,现在自己羽翼已硬,更要用自己所学所得反哺巴塘。

 

“我在这里起的作用会大一些”

“重回自己工作过的地方,非常开心!”张可明说,巴塘中学当年就给他安排了初三的毕业班并当班主任。

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当了多年的班主任,回到巴塘中学,张可明在工作上已经驾轻就熟。18年的岁月沧桑,把他从俊朗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皱纹刻在脸上的中年人。

巴塘县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更让张可明感慨万千。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县城简陋的模样,回忆起当年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搞恶作剧,砸烂教师宿舍玻璃的情景。“现在,这些娃儿好乖。在街上,只要听说你是巴塘中学的老师,他们就会鞠躬,问老师好。”张可明说,在课堂上,看到藏区的孩子们睁着纯真、无瑕的眼睛盯着他,心底就会涌起一种特别的怜爱之情。

“藏区的孩子特别孝敬长辈,有时候我们内地的‘宝贝儿’还做不到。”张可明常常把自己的学生唤作“宝贝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

2016年,妻子完成了支教任务回双流了,但是,张可明选择了留下。为什么呢?

“这样说吧,双流中学根本不缺我这样的老师,我在这里起的作用会大一些!”张可明说,在双流,比他优秀的老师多了去了,学历高的、精力旺盛的、科研能力强的、教学能力强的。他现在为巴塘中学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为藏区培养更多的人才。

送走第一年的毕业班后,张可明任教七中网班数学、当班主任。今年,他回来之时,他告诉学校领导,一定要给他压担子。“这次上了两个毕业班的数学,一周有20节课,我非常忙。现在只希望,到明年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成绩能拿得出手。”为此,张可明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除了教学任务,张可明还在巴塘中学带了徒弟,现在他的徒弟罗桂芳在网班任教。“我唯一能教给他们的,就是多做事。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搞好自己的专业。只能更多靠业余的时间,钻研教材、业务,多做一些与业务有关的事情。”张可明说。

张可明在巴塘中学是一个“做题狂人”。在双流中学,做题是教师的一种常态,张可明把这一“常态”带到了巴塘。“我不停地做题,做题有瘾,越有挑战性越做。高考题、中考题,各种题,既然要给学生讲思路、方向,自己一定要胸有成竹。”张可明说,甘孜州每次考试考什么、在哪个位置考、考那种类型的题目,他都心中有数。因为近十年的中考题,每一道题,张可明都分析过。

 

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

“操场跑步4至5圈,俯卧撑50个,哑铃50个,拉力器50个,臂力棒100个,吉他练习20分钟。”走进张可明有些杂乱的宿舍,这张“每日锻炼计划”让人忍俊不禁。

这个作息计划更像是一个青春少年的日常,而不是50多岁数学老师的生活。看到沙发上乱放的哑铃、臂力棒和吉他,才会明白这位老教师为了藏区教育而付出的努力。

客厅的茶几上放着《零基础民谣吉他》,在高原的生活中,张可明重拾当年师专时期的爱好,他开玩笑说:“我业余时间就是锻炼、音乐、做题呀。”

“我在这里还有两年,要说工作计划,就是拼死拼活出成绩。双流对口支教巴塘,名义上是让我们来指导,其实我们更多地在顶岗、在一线,不出成绩,说的都是空话。”今年9月,张可明再次来巴塘,要求学校给他加担子,每周20节课的工作量,工作量是在双流中学的两倍,压力非常大。他必须把身体锻炼好,才能健康地、持续地为藏区的教育服务。

回忆自己27年的任教经历,张可明觉得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拼”,最亏欠的是自己的父母。

当年刚到双流中学,张可明教3个班数学,每天像打仗一样。“2006年,爸爸去世了,2009年,妈妈又去世了。那年正教着进高三的娃娃。我没等到妈妈‘上山’就回校上课了。这批‘宝贝儿’等着高考呢,我也没有办法。”张可明有些后悔地说,自己现在有能力让他们过得更好,但是父母又都不在了。

让张可明欣慰是他的成果——学生。

今年10月的一天,双流区教育局讲师团来巴塘县上示范课和办讲座。讲师团中有双流区彭镇幼儿园的园长韩玥。作为学前教育的名师,她在巴塘县幼儿园上了一节示范课,和巴塘幼儿园的教师们进行了经验交流。

在与支教教师的聚会中,韩玥遇到了张可明,非常激动。原来张可明正是20年前韩玥在康定中学的数学老师、班主任。1997年,韩玥还是一个初中生,所在班上的孩子非常调皮。韩玥回忆起当年,班上的男生在外惹事,引来社会上的人冲进教室要打人,张可明拿着三角板站在讲台上,让那些人出去的情景。“他说,‘这是我的课堂,你们出去!’那个身影啊,非常英武、威风!”

“我们张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韩玥说,自己最佩服的教师就是张可明,自己也因此当上了教师。

从教近30年,张可明说,在教育这条路上,自己没有动摇过,“这件事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不放弃,坚持地走下去。”

2017年,巴塘县政府评选两位优秀支教教师,张可明名列其中。而他最得意的事情,是班上的学生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整个甘孜州仅有几个名额,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被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