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05期(总第324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每一名教师闪闪发光——凉山州教师队伍建设的自强之路
《教育导报》2018年第105期(总第3242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 吴宇婷 何文鑫 文/图

多年来,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力量薄弱是凉山州发展教育的难点。在西昌市第二小学校长沈光虎看来,要改善当地教育现状,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挖掘本土资源,走教育自强之路。

2016年,西昌市第二小学被定为“中国好老师”州级基地校,2017年1月,凉山州“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在这里启动。之后,沈光虎带领西昌市第二小学团队以“西部教育自强”为目标,制订了一系列凉山州地区教师培养计划。两年过去,该计划实现得如何?获得了哪些成效?近日,记者走进西昌市对此进行了采访。

 

借力优质资源

打开一扇窗,为老师提供新思路

近年,口语交际课走进学校,这门“新鲜科目”使不少老师感到茫然。给孩子教什么?怎么教?成为老师心里两大“问号”。凉山州地区的老师们也不例外。

西昌市第二小学语文老师潘文辉每次上口语交际课都有些迷茫,教学设计完善多次,可课堂效果总达不到预期。一年前,一名成都市的老师通过“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来到学校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潘文辉眼前一亮。

当天课上,这名老师在学生情感特别投入时,安排了一个给父母打电话”的环节。这个环节让潘文辉非常惊讶。“我的教学思维仍然局限在教室范围内,从没有想过当学生‘情到深处’时可以给亲人、朋友打个电话,现场沟通。”他发现,仅一点改变,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不少学生借此打破了与父母的隔阂,课堂瞬间变得温情起来。

“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还针对凉山州教师群体普通话不标准的问题进行“对口培训”。“凉山州老师们虽然坚持用普通话上课,但常年说方言等因素,普通话总是不够标准。”“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办公室主任王香通过一次偶然机会与深圳朗诵艺术家协会艺术指导专家常秀玲结识,便邀请她来凉山州进行指导。

讲座当天,座无虚席,凉山州几乎所有老师都来到现场聆听。长达3个小时的讲座,常秀玲由浅入深地讲解普通话发音的标准口型和技巧,并亲自示范,老师们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不少老师还围着常秀玲提问。之后两天,常秀玲还走进彝族地区,与没能到达现场的老师亲切交流。

“以前,凉山州老师们与知名专家接触的机会少,如今一旦抓住机会,他们就会格外珍惜。”王香说。

“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就像一个窗口,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进课堂”、专家讲座等形式,引进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教育学者、专家前来分享经验,凉山州老师们也透过这个窗口学习到更多教育经验,使教学能力迈上新台阶。

 

深挖本土资源

让默默无闻的好老师浮出水面

“凉山州许多老师默默无闻地在讲台上奉献多年,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带班经验,也有许多鲜活的教学案例,如今通过‘中国好老师’这个平台,都慢慢地‘浮出了水面’。”王香说。

赵天琴是一名班主任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教师,在2017年6月的凉山州“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第二期研讨会上,她将几十年的带班经验娓娓道来,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和感人故事让在场老师感慨颇深。

她介绍,每带完一届班级,她就让学生拍一段视频留言,作为纪念。平时,她还喜欢收集学生抄写的优秀作文,等到学生毕业时就将作文装订成册。“做班主任一定要细致,善于将学生的信息收纳、整理。多年后回味,这些素材就是班主任的成就。”赵天琴说。

在凉山州“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第四期教学研讨会上,甘洛县一名男老师的课堂也非常新颖。临下课时,他送给学生一个礼物:一个空的书壳。原来,老师想要表明他很“吝啬”,连本书都不愿意送给学生,以此呼应了当天课文主题“吝啬”。学生们恍然大悟后哈哈大笑。

活动开展的次数越多,挖掘的本土好老师也越来越多。例如,喜欢在课上展示民族服饰的思想品德老师、带着吉他上台唱歌的音乐老师。……相比邀请来的专家,这些老师更接地气,分享的经验也更受到老师们的喜爱。

在沈光虎看来,这些老师更是凉山州发展教育的力量,“其他地方的专家、优秀老师到这里培训半天、一天就走了,培训方式‘蜻蜓点水’,难有持续成效。而本土老师则可以长期开展讲座,分享经验,帮扶其他老师成长。”

 

以点带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从一所学校到整个凉山州

如今,“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的足迹已遍布凉山州多数地区、学校,举行了8次州级交流活动,百余次县级交流活动。该计划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工作激情,还掀起人人争当好老师的热潮。至今,凉山州已有103所项目学校、以及18所基地校长、近2000名教师参与到“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中。而这一切离不开西昌市第二小学校长、老师们的付出。

由一所学校牵动一个地区建设教师队伍并不容易。西昌二小教导处副主任刘芳回忆,活动初期,一些老师认为这是教学以外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也增加了西昌二小老师们的压力。刘芳告诉记者,当压力太大时,就会想一下活动的益处,“只要想到凉山州其他老师有机会接触优质教育资源,压力也就转化为动力了。”

为了有一个良好开端,2016年,西昌市第二小学率先开展育人经验交流、德育课程建设以及“名师进课堂”“说课评课”“班主任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学校还尝试开展跨地区师生交流研学活动,与深圳市卓雅小学、成都市实验小学、北京市红英小学等省内外优质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定期开展师生交流、跟岗研学活动,开创了凉山州教师培训“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为扩大影响力,活动在每个县选择一所学校作为基地校,基地校联动5—10所项目学校一起加入计划,使凉山州城市、山村学校联盟成片,以点带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在活动的影响下,西昌二小教师队伍建设也有了新的方向。刘芳介绍,为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后自主学习,学校制订了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计划,以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的方式,帮扶他们成长。

活动要求其他基地校每学期推荐优秀老师的教育案例、论文、育人成果经验。“一些学校以前没有整理这方面资料的习惯,如今借助活动,我们可以设立相关制度,让学校把这件事当成常规性工作,优秀经验也得到梳理和推广。”刘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