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0期(总第297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草木沙石做画材 锅碗瓢盆当乐器
■实习记者 何元凯 9月21日发自南部县
《教育导报》2016年第80期(总第2977期) 导报一版

走进南部县升钟小学,记者被墙壁上的“画作”所吸引。一幅画是一只绵羊在山坡上觅食,画面极具立体感。“这是学生用棉花粘贴的。”校长邢宗超笑着解释。原来,这些作品是学生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东西作成,包括小麦、稻谷、豆子、树皮、河沙、卵石等。

在一间作品陈列室中,一件件精美的根雕作品从门口排到墙角,记者开始以为是学校购买的。“根雕都是学生和老师合作完成的,树根是学生跟家长砍柴挖回来的。”邢宗超说。

陈列室中作品琳琅满目,用树皮、瓦片、鹅卵石等作“画布”的彩绘;用五颜六色的种子、草木、沙石等制作的粘贴画;用学生自己挖的黏土制作的雕塑……“创意是孩子们在我们的启发下自己想出来的,这不就是探究发现的过程吗?”美术老师杨秀竹告诉记者。

一间教室传出打击乐声,听起来不是普通乐器。“你们来得巧。”邢宗超将记者带到音乐教室窗外。教室里,长短不同的竹筒、大小不一的葫芦,甚至学生带来的锅碗瓢盆,生活中普通的东西成为音乐课上特别的“乐器”。孩子们在音乐老师指导下感受和学习不同材质的音色、不同击打部位带来的音调变化,丝毫没有察觉窗外“窥探”的眼睛。

“就是用这些乐器,我们自创自演的节目《喜洋洋》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一等奖。”邢宗超介绍,学校因地制宜创作了许多音乐、舞蹈和戏剧节目,获得了各级各类多项荣誉。“但相比于这些荣誉,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获得的快乐、自信和智慧才是真正重要的。”

“这样的特色艺术教育,我们已经搞了15年,最开始是因为没有办法才‘因陋就简,土法上马’。”邢宗超告诉记者,地处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升钟小学艺术教育严重缺乏硬件资源,学生家庭也无力承担材料设备费用。为了让每个农村孩子享受最基本的艺术教育,升钟小学开创了这条因地制宜的乡土特色艺术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