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0期(总第324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青年更好地影响青年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0期(总第3247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记者 鲁磊

今年春季学期,西南财大2016级会计学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一堂课上,“80后”思政教师王姗姗走上讲台,介绍自己只是这门课的“助教”:“授课教师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来,他委托我让大家看一些关于他的介绍。”

正当同学们满肚子疑惑的时候, PPT打开,“授课教师”马克思用平和的语气,将自己的生平娓娓道来,同学们的疑惑一扫而空,这位“助教”颇费心思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与千年伟人“面对面”。“在课堂上,你绝对不会睡觉。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智慧?老师们不告诉你答案,他们让你去思考。”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高映宜如此评价道。

打开西南财大评教系统,学生们用迷弟”“迷妹”“男神”“女神”等词对多位青年思政课教师表达由衷的喜爱和感谢,思政课跻身最受学生欢迎的“热课”。在西南财大,一批青年教学能手快速成长、新秀迭出,已形成“明星”教师集群,在学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挑起大梁。

“当前,‘80后’教师已成为思政理论课主力军,他们跟大学生年龄相近、思维活跃,富于创新。但青年教师大都‘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对世情、国情、民情的了解,经验不足,讲起理论难免空泛。”西南财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说,学校通过运用有效机制,帮助青年教师传承多年教改经验,打造“三度”思政课堂。

唐晓勇介绍,“三度”首先要求思政课要求“温度”,学校启动了思政课教学范式改革,要求思政教学要从“一般”走向“具体”,在抽象的概念传递中渗透育人者鲜活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情感,让思政课富有生活的“体温”,传递情感的温暖;此外,还要求思政课要有“活跃度”。2009年,学校推动思政课“2+1”教改,硬性要求课程中有1/3时间融合各种实践内容,让课程活起来;其次,思政课要上得有“深度”。

“深度”是青年教师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学校要求教师要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睿智的学理分析,带领学生瞄准重大现实问题独立思考,着力解决“灵魂震撼”的问题。比如,老师讲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时,让同学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作调查,再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发展观和过程论,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进行理论与现实的分析,最终确保同学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真学、真信、真用。

“思政课教学新星辈出的根本保障,是西财举全校之力,狠抓思政理论课主渠道,强化立德树人效果。”西南财大党委书记赵德武说,一方面,学校创新举措,让老一辈思政教学专家对年轻人进行充分的传帮带;另一方面,学校从机制上强力保障思政理论课建设,从2009年起,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纳入重点建设,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支持;党委书记、校长牵头领导小组,每学期进教室现场听课、指导教学;实施思政老师职称评定单列指标、单独标准、单独评审,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辟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赵德武说:“未来,学校还要进一步激活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机制,保障青年教师传承优良传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让青年教师更好地影响青年、引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