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0期(总第324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走出产教融合“一头热”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0期(总第3247期) 导报一版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何元凯

“2017年以来,是产教融合的新阶段。”近日,在省职成教学会主办,成都精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蒋正炎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而不少职业院校认为,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还是存在学校“一头热”的难题。省职成教学会副会长张旺贵认为,所谓“一头热”也要一分为二来看。

“企业已经很有主动性”

产教融合中学校“一头热”,是近些年不少职业院校的困惑。省职成教学会副会长张旺贵说,以往企业没有主动性,原因是企业觉得院校基础不够,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滞后,校企合作是企业拖着学校走。学校要求企业投入,但企业投进来后又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从这一方面讲,院校需要更加积极地转变,校企双方需要更多的磨合,更需要政府部门主动搭台。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李堂兵表示,产教融合,西部地区起步较晚。“要实现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培养,首先设备要跟上。”李堂兵介绍,近两年,该校通过成都市人社局职建处获得53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改善智能制造教学设备。如今,学校有了实习工厂,学生实训基本由过去的消耗性实训变为生产性实训。

2017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3个月后,六部委联合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其后,各省市相继出台实施意见。

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泽源介绍,该市近年来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大力度的投入,例如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德阳市就配套20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建立了3个校企合作项目。王泽源表示,解决“一头热”,也需要政府给企业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对企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利润免税或给予单项补助,这方面德阳已开始积极探索。

“产教融合对院校来讲,是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成都市人社局职建处处长杨建表示,今年成都职教最重要的两项工作之一,就是产教融合。一方面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和地方产业布局,牵头促进校企合作与校地合作;另一方面,企业产业升级需要员工技能提升,这是院校现场生源,成都各区县都有很多培训补贴政策,学校可利用政策红利,积极寻求合作。

“‘前校后厂’是未来职教必经之路”

成都精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尚波认为,校企合作一定要把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全部纳入,多方参与。企业讲求利益,和学校合作可解决部分设备、场地和人力资源问题,通过这样来节约成本。

产教融合对于校方来讲,师资是一大难点。“完全靠自己培训,周期长,且不专业、不成熟,需要政府在人才引进上完善政策。”李堂兵说。付尚波表示,要把懂技能又会教的专家留得住,若能形成良性机制,就可以靠企业将节约的成本返投到学校,向为企业作出贡献的老师承担部分经费。

“仅靠学校老师是不够的,一定要拓宽校企合作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有了教师,还要解决体系问题、思路问题,有好的能手,没有好的培训方法,是有问题的。”付尚波介绍,公司一直在做的就是把德国专家、企业专家请进来参与共同开发,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我们拜访了很多学校,从学校自己的数据上看,就业率普遍95%以上,但有多少是专业对口的?未来一定是企业和行业说了算。”付尚波建议,学校一定要构建第三方评价考核体系,这个体系要有教育、人社等政府部门专家参与,更要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此外,付尚波认为,构建“前校后厂”是未来职业教育必经之路。“一定要把企业生产车间搬入学校,建立专业对接产业的新平台,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