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1期(总第324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四川首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举行,深入剖析教与养的真谛——把握爱的尺度与分寸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1期(总第3248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 张文博 胡敏 向颖 吴宇婷 文/图

日前,由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主办、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等承办的四川首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的教育学者、专家围绕“新时代下,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成都市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代表等1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基于当今家庭教育现状,本届论坛以“新时代新父母新思维”为主题,设两个分论坛,针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教育、新时代的亲子关系等话题展开专题讨论,引导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将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融入日常教育中,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份调查

四川省家庭教育现状发布:父亲缺位,家庭教育缺方法

论坛现场,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赵珂发布并介绍了《四川省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该报告累计回收、分析21个市(州)58579份网络问卷调查、15个市区1266份纸质问卷调查,参与总人数达59845人。调查结果显示:

1.家长普遍重视教育,超过半数家庭的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

2.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体责任认同度低,65%的家长普遍认为学校和老师也需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3.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高,67%的家长参与各类家庭教育培训。

4.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教育和影响的占到近半数。

5.家庭教育父亲参与度低,参与本次调查的父亲只占27%。

6.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缺失,只有4%的家庭以父亲教育为主。

7.家庭教育总体效果不佳,家长遇到问题向正规机构求助的只有8%。

8.父母对家庭教育充满期待,希望了解孩子想法,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9.家庭教育的需求集中表现为开展系统培训、理论研究及加强指导规范。

 

四场报告

大咖云集,深入剖析“中国式家庭教育”

论坛上,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清华大学教授梅萌、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吴兆华、四川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张皓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分享了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和思考。

李玫瑾:心理养育需要智慧

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是哪个阶段?孩子心理变化的几个阶段怎么解读?李玫瑾提醒家长:“培养孩子良好品格,最重要的时间段在6岁之前。”

成长早期,“养”的作用很重要

李玫瑾认为,家庭教育的一切问题都来源于“养育”,尤其是在孩子成长早期,“养”的作用很重要。

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在孩子步入青少年时期逐步显现出来。李玫瑾指出,0—12岁是孩子最依赖抚养人的时期,依赖性越强,越是教育的关键期,6岁之前最为关键。而1岁之内的抚养可决定人性,人性核心是情感。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养育”将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情感、性格、言语和观念。

一些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跟父母疏远,或开始学坏,父母又打又骂,但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李玫瑾说,因为“为时已晚”。

“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只有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才会自愿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因此,养育一个孩子,绝不是吃饱喝足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有心理抚养。简单来说,就是要花时间陪伴孩子,关心他的情感世界。1—6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对抚养人没能建立起这种心理关系,孩子的性格、与人交往等都会有问题。

在孩子6岁前对他说“不”

在孩子6岁前,父母应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既要让孩子依恋自己,同时,还要让他知道必须听父母的话。

家长树立威信的过程,就是给孩子定规矩的过程。李玫瑾建议,教育孩子时,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不要骂,骂是不好的示范,孩子以后也可能这样做;第二,不要打;第三,不要在这个时候蹲下来跟他讲道理,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求他;第四,不要走开,走开没有教育意义,因为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表情。

对孩子“说不”,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然后,父母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之后才会形成。其实,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在形成某种看法。

比如,孩子生病了,父母用温暖的手摸他的额头,给他掖紧被子,陪伴他。在这种情境中长大的人,当其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相反,父亲经常对家人拳脚相加,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家庭冲突时,也会有相关行为;母亲经常对人骄横跋扈的,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

“孩子会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是父亲。”李玫瑾说,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谈吐文雅与谨慎,在处理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鲜活、更立体、更健康的人。

 

梅萌:让孩子成为有趣的人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梅萌发现,人在快乐时最容易创新。“快乐不仅是心理现象,还是生理现象,当你的身体分泌大量多巴胺、肾上腺素等,你就变得有激情、有勇气、有力量、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由此,梅萌提出了“乐商”这一概念,鼓励孩子们做一个有趣的人。

智商高的人叫“有能”的人,情商高的人是“有爱”的人。那么,怎样才算“乐商”高?怎样才是一个有趣的人?梅萌解释,“乐商”有以下5个特征:有理想、有情怀、有梦想、有追求;温暖、热情、愿意帮助他人;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力、对生活充满激情;快乐、幽默、风趣,善于解嘲;有胸怀、有气度、大度、宽容。

“有趣就是生产力。”梅萌说,“乐商”高的人有亲和力、有魅力,能够给人带来舒适的人际关系,“乐商”高的人抗压能力也强,遇到困难不会被击倒,反而更能迸发创造力和激情。

因此,他建议家长们,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然后感染孩子,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让自己开心,同时也有益于别人的人。

 

吴兆华:爱是家的问题与答案

吴兆华用“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来概括当前部分中国家庭的现状。她认为,在家庭中,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和答案。不管是婚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都是因为缺少爱,或者缺少对爱的理解。

“家不是用来讨论问题的地方,而是用来表达爱的地方。”怎么爱孩子?首先是认同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吴兆华说,她从不会对儿子失约。一次,她停下会议,要准时去赴儿子的咖啡约。同事开玩笑:“一个小屁孩,你让他等一下。”她却郑重地说:“不对,我把我的孩子当作直接上司来对待。”

要尊重孩子,就要言而有信,接受孩子的全部,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随意比较。

吴兆华处理过一个咨询案例,让她十分感动。读初中的女儿未婚先孕了,妈妈以做阑尾炎手术的名义给孩子请了假,并以自己的名字去医院挂号,陪女儿做了手术,悉心照顾。女儿说:“妈妈对不起,我让你失望了。”妈妈却说:“对不起,你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我却不知道。”

这个孩子后来发展得很好,她对吴兆华说:“妈妈当时如果不接受我,我就自杀了。但妈妈接受了,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更要对她好。”

吴兆华说,这才是称职的妈妈,也许孩子出错了,但面对重大事情的时候,身为家长,还是要冷静,成为孩子的依靠。她认为,判断父母是否称职的标准之一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是否会最先想到你。

 

张皓:小心被“魔怔逻辑”迷惑

张皓发现,不少家长喜欢主观臆断家庭教育的规律,凭经验教育孩子,殊不知这些不科学的经验更容易将教育引向歧途,她将其称为“魔怔逻辑”。

一位爸爸是赏识教育的忠实实践者,坚持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从书包中把课本拿出来,他会说,能干!”见孩子吃完饭主动去做作业,他会说,“真棒!”他还时刻陪伴着孩子做作业,只要孩子做完一科作业,他就竖起大拇指,“厉害!”

没成想,小学6年过去了,孩子不仅没养成良好习惯,还对爸爸产生严重依赖心理,只要没有家长陪伴,时刻给予夸赞,他就不做作业。

“这位家长只知道赏识教育的‘夸赞’部分,却不知道赏识教育也有‘慎重’部分。”张皓提出,“赏识教育”有“三戒”:一戒把正常当出色,大惊小怪赞美寻常事;二戒把表扬当拐棍,导致孩子离开拐棍就不会走路;三戒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情商教育中也有这样的逻辑。许多家长上了情绪管理课后,认为亲子矛盾的源头全在自己身上,所以,无论孩子犯什么错,都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即使不高兴也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张皓说,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健康。

孩子在群体中可以通过察言观色调整行为,这是情商教育的重点,而情商教育的第一课就是让孩子读懂父母的表情。“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察言观色’的机会,孩子融入集体时,则需要重新补上这一课。”张皓说。

张皓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家长对一些教育理念了解得过于片面,就容易受到“魔怔逻辑”的迷惑。

 

两场分论坛

探讨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

除主题高峰论坛外,当天还分别举行了小学、中学分论坛,针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模式等话题开展专题讨论,多角度、多维度分析探讨幼小时代、中学时代的家庭教育。下面,为大家分享部分专家的观点。

不要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 刘立频

当人多次经历挫折与失败,并对事件没有掌控感时,就会对生活产生无能、无力、放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一些家长无意间容易带给孩子这样的影响。例如,家长用命令式语气引导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长大后,没有指示,就不知该如何安排事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犯错,家长可以尝试用积极归因的方法,先将孩子与问题分离开来。批评的过程中,不贬低孩子的智商、品格,就事论事,并提醒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让孩子在批评中,既能吸取经验,又不会否定自己的能力,养成乐观的品质。

明晰家长角色,助力孩子成长

四川省教科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李淑英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的主要责任之一。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期待和设计,但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需要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在亲子相处中,良好的关系和情绪远比一次有效的教育重要。

如今,很多家庭存在教育角色倒置的情况,比如虎妈猫爸,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成长问题。父母在家庭中有各自的角色,父亲是孩子的教育者、保护者、榜样,母亲是孩子的精神支柱与情绪调节器,两个角色缺一不可,并且,过犹不及。每一个有力量的家庭都有来自母亲的温暖与接纳,来自父亲的力量与规则。

做智慧父母,唤醒孩子成长的内动力

攀枝花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刘道泸

很多家长爱孩子,却不懂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是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正确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集父母、老师、教练、心理医生4种角色于一身。首先是带给孩子生命的父母角色,主要负责孩子的吃穿住行;同时,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品格、品行和品位的塑造来源于父母;父母还应该是教练,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示范,以及科学、正确和有效的方法;在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父母还应肩负起心理医生的职责,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身心健康。

因此,要做一个智慧父母,唤醒孩子成长的内动力,做孩子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自立期,家长要“推孩子一把”

嘉祥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钱静峰

中学阶段的孩子不能简单地用规则去约束,而应建立起原则。到了中学,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听话,可能就没办法突破和创新,他需要用原则去判断,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明白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在世界运行、人类发展中起着如何关键的作用,帮助孩子通过自我认知、外部探索以及实践行动,形成他的获得真相,以及在真相的基础上决策的价值系统。

因此,面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有3个注意事项:记住最初的动因来自孩子,家长只是助力,不是发起者;与孩子达成约定,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可以推他一把;永远比孩子慢一步,让孩子先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