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1期(总第324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四轮驱动” 巴州区教育驶入“快车道”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1期(总第3248期) 导报二版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均衡融合发展,巴中市巴州区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强化统筹,加大投入,坚持硬件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助“四轮驱动”,一场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正在巴州这片红土地上全面打响。

加大硬件投入,校园焕然一新

“新农村修到哪里,标准化的学校就修到哪里,我的娃娃在家门口就可以读书。”花溪乡新庙村村民张树才感叹地对笔者说道。这在几年前,对于村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只见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一张张摆放整齐的标准课桌,干净整洁的操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乒乓球台、篮球架等体育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校舍新了、操场宽了、设备全了、校园美了,走在阳光路上的孩子们,笑声更欢快了。改扩建后的巴州区四中,校园内树木葱茏,环境幽静,高大的教学楼、功能齐备的多媒体学术大厅和音体美教室、整洁的学生宿舍,为学生成长创造了优越条件。

花溪乡新庙村校和区四中发生的变化,仅是城乡学校的一个缩影。这些学校无论是校园校貌,还是教育设施设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国家教育扶贫和全面改薄项目的大力实施。

近几年,该区累计投入13.08亿元,通过实施“全面改薄”、达标建设等项目,新增教育用地1730亩,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所,改扩建学校58所,新建幼儿园23所、教师周转房

1388套,新建、改扩建校舍29.9万平方米、运动场31.2万平方米。农村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和生均运动场馆面积均达到省定标准,城区学校“两个面积”基本达标,“大班额”和“择校热”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助推信息化,缩小城乡距离

八一希望小学是巴州区一所边远山区的完全小学。配备齐全的功能室,让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在大茅坪小学,王福勇老师正在使用新装的电子白板进行现场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老师们教起来轻松,学生们学起来也愉快。”王福勇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课后兴高采烈地说道。

为缩小城乡差距,该区2017年投入9514万元升级教育装备,学生计算机配置从2015年的3500台增加到现在的8248台,实验室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等配置率均超过95%。

该区引进了北京四中、成都七中等优质课程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异地课堂同步。出台了《关于推进名校引领办学的指导意见》,7所城市名校引领20余所薄弱学校结对抱团发展,共享先进理念、管理经验、优质师资,形成了“名校引领、均衡竞进、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增强师资,激发内生动力

彭岚是3年前招聘到化成小学任教的一名乡村教师。通过几年的努力,她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全区像她这样通过公招走进教师队伍的不胜枚举。

为弥补乡村教师不足,近几年,该区通过招、转、引等方式补充教师1769名。同时,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近3年累计培训教师2.8万人次。采取“一支、二派、三带”模式,统筹安排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选派中心校教师到村小任教,音体美、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到村小流动教学,并以强校带弱校、中心校带村小、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模式提高村小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为提升教师素质能力,该区推行“一推两借一交换”机制,教科体局、学区、学校干部推门听课,随机抽选教师借班、借校竞课,城乡教师交换竞课,倒逼广大教师自觉提升教育教学真功夫。同时,完善校长交流任职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学校干部到乡村学校任职。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边远高寒山区和村小教师补助等政策,职称评定优先考虑边远山区教师,切实保障了农村教师待遇。

精准资助,促进教育公平

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巴州区全面控辍保学,建立了“六长”责任制,构建了以国家资助为主,地方补助、部门扶助、教师帮助、社会捐助为辅的“1+4”资助体系。

教育资助实行网格化、精准化、高效化管理。在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划定责任片区,安排队伍进村入社区对适龄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全面摸底、核查、登记,精准识别学生所在学校、年级,建立动态数据库。同时开设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提升效能,避免学生和家长来回跑。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和目标考核。同时,强化宣传引导,规范流程管理,推进各项教育助学政策落地落实。积极动员三残儿童就读特教学校或随班就读,对无法入学的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入学率达94.7%,全区无一例适龄学生因贫失学。

在全面落实国家、省现有的教育惠民政策基础上,巴州区还设立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年均发放200余万元,还将建档立卡大学生全部纳入生源地助学贷款,一大批贫困孩子通过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带动实现了家庭脱贫致富。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该区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教育信息化;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手抓教育助学,“四轮驱动”推动了巴州区教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符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