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2期(总第324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不断发现生活深处的美
——读《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
■陈斌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2期(总第3249期) 导报四版

刘荒田的文章向来好读,也耐读。他的所有文章,均取材于许多人都曾有过的经历。所不同的是,在刘荒田的视野里,一件小事、一个人物、一只飞鸟,甚至一杯咖啡、一条鱼都可以引发思考,至而凝结为一篇篇趣味横生的小品文。

或许因为移民经历,他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中西思维“合璧”的味道,当然偶尔也见碰撞。比如在一个中美结合家庭里,当中国妻子关爱地将菜夹到美国丈夫的盘子里时,得到的不是爱的回报,而是丈夫对妻子连吃饭也要管的愠怒。比如他写到在美国乘公交车,作为老年人,几乎每次都不用考虑坐位问题。他也写到了广佛城际铁路上的所见所闻,对拥挤的车厢他毫无抱怨,而是与妻子一道欣赏窗外美景。

对于思维碰撞,刘荒田没有摆出一副教书育人的冷面孔,而是心平气和地呈现事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者从中不难判断。有时他也尝试给些中肯的建议,毕竟文化的差异客观存在。当刘荒田去看望一位刚刚从老家移民来到旧金山的老夫妻时,面对老夫妻因起初太过艰难流露出打道回府的念头时,他及时分享了自己的移民经历,并鼓励他们挺过一段时间再作决定。正是他的一句看似无意但也是个人经历的肺腑之言,结果成了别人的精神支柱,终于走出了最初的艰难,日子越过越好。

除了移民经历,刘荒田的大部分生活井然有序,在旁人看来甚至单调得有些乏味。他像寻常人一样坐车、开车、购物,他与所在街区的许多人一样,每天都会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步行锻炼。但即便同样的经历,他总能从中发现快乐。他对一位乐于“施与”老人的观察发现,“‘施与’是比‘接受’更丰沛的幸福。”他向别人问好,也从别人的回问中感受幸福。

文字既是刘荒田的热爱,也是他的精神支撑。30多年前,当刘荒田携妻带子来到美国时,面对生活不适、语言障碍、子女就学和个人就业等一大堆困难,刘荒田拿起笔,试着用文字的方式,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观察身边的一切。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维,所以,他对磨难充满感恩之情——“唯饥饿和愚蠢能够造就真正的人,‘饿’出来的人格,‘蠢’所成的状态,乃是生命实实在在的辉煌。”

刘荒田的语言很美,三言两语便轻松勾勒出一幅美得让人陶醉的山水画。他看到的雨与别人不同,“雨在骑楼以外豪爽”;他把刚刚倾注巨大心血完成作品的画家形容为“一似终于把孩子生下来的产妇”;他看到的灯很特别,“每一盏灯是一个隐私小王国,光晕是它的边境”;他看到当年曾经风风火火的人中风后只能坐在轮椅上时,反倒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因为“人到了晚年,该有一段光阴,专供坐在人行道上,冷静而睿智地看人寰。什么揎臂一呼,什么闻鸡起舞,都和他无关,他只静静坐着,看日的升沉,云的卷舒”;他看到公交车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形态的乘客时,突然觉得“他们都是我的化身。仿佛我已然消逝的生命所存在的时空,此刻纷然齐集,一起映现”,所有这些人拼凑起来,“差不多就是本人的全部履历”。

刘荒田对生活的所有挖掘发现,都是为了一个字,“美”。他坚信,“对细节的陶醉,是心智健全与生活美好的表征。”刘荒田发现的这些美无一例外触手可及,丝毫不见做作。同样是家居生活,他会因为坐在家里落地窗前感受太平洋的壮观而顿时心境开阔,会因为听到几声清脆的鸟叫而感觉大自然的空灵深邃,会因为呼吸几口花草带来的幽淡清香而顿觉心旷神怡……

一百多年前,幽默大师林语堂曾将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生活理念,汇聚成一本《生活的艺术》推向美国读者,结果引发轰动。无论是林语堂还是刘荒田,他们的生活本质上与常人无异,之所以他们能够保持快乐,根本一点在于他们有一双不断发现生活之美的慧眼。换言之,生活之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