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3期(总第325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送教不是作秀,是送真心”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3期(总第3250期) 导报一版

——南部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工作小记

■本报记者倪秀

嘉陵江畔,寒冷的一天在蒙眬薄雾中开始。

早上七点半,南部县特殊教育学校的10名教师已经在操场集合完毕。这一天的送教目的地是40公里外的四龙乡小学和兴盛乡小学,两所普通校共有15名随班就读特教学生。山路蜿蜒,行车需要一小时,因此得早点出发。

在四龙乡小学四年级就读的小邱(化名)患有轻度智力障碍。每次送教,定点联系教师何秋都会来到学校,详细了解他的情况。

“我听了一节随堂课,同班主任何慧作了交流。”何秋说,小邱的病情会影响他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这样的学习任务对于他来说比较难。但是小邱最近的学习状况不错。何秋在送教上门教案中详细记录了小邱的情况,孩子的点滴变化都令她欣慰。

能随班就读的孩子并不是送教的难点。在南部这个人口大县,因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等原因无法到校就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有近90人。他们大多居住在边远山村,遍布全县57个乡镇。对这些学生,县特教学校一家一户送教上门。

患有重度智力障碍的小石(化名)居住在距县城110公里的店垭乡。为了给他治病,家里不但花光了全部积蓄,还借了很多外债。父母外出打工赚钱,小石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常常害怕与人沟通,特别是看到陌生人,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针对小石的特殊情况,特教教师们不仅上门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会了爷爷奶奶怎样帮小石进行康复训练。在教师们的引导下,孩子慢慢发生着改变。最近一次送教,因为事先接到了电话,小石和奶奶早早就出了家门,站在路边等候。看到老师们到来,小石(化名)兴奋得一个劲儿鞠躬、敬礼,鞋带开了自己也没发现,还是老师帮他系好的。

“我们的送教体现在‘五送’。”南部县特教学校校长范毅介绍,“五送”即送知识、送物质、送康复、送政策、送观念。对特教学校来说,为学生送上文化知识、康复训练是分内之事,但仅仅关注学生本身还不够,还要关注他的家庭,通过帮助家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康复环境。帮助家庭,不只是送上米面粮油,还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以及国家针对残疾人制定的福利政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获得内生的动力。

“送教不是作秀。”范毅说,“它应该用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