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4期(总第325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生命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探索者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4期(总第3251期) 导报三版

■戴霞云 钟乐江

传统课堂,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能力培养。课堂中,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只是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表演”,学生成了被动观看的观众。这样的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和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现代课堂,要向健康和谐的生命课堂转变。

突破讲台的界限,师生平等交流

现代课堂是“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融合,这就要求打破讲台的界限,注重教师角色换位,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那些生命个体之中。课堂上,可打破传统教室横平竖直的课桌安排,让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起点能力等因素,将他们组建成学习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自己则应来回穿梭于各小组学生之间,时而参与讨论,时而给予点拨,时而大声讲解,时而无声观察,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交流。

突破课堂与生活的藩篱,知识学习融入生活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之“旅行”,要想学生的“旅行”生活快乐而有收获,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课堂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将学科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实际中。

一位老师执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她根据一年级学生喜爱小动物、爱听故事的特点,将枯燥的数字教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的生活故事,通过一个个生活情景,将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她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齐声):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上一堂故事课,好吗?

生:好(学生欢呼雀跃)。

师(一边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边讲述,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有一天,猴妈妈召集小猴们来开会,说是要推荐几个小猴做首领。为了考察他们各自的本领,猴妈妈决定出题考考他们。猴妈妈说:“地里有小鸡46只,小鸭32只,问谁能提出两个问题来,并列出算式。”小朋友们,你们谁能做吗?我们和小猴比试比试。

生(争先恐后举起手):我能……我能……

整堂课,老师没有就“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行枯燥讲解,而是通过故事,设计了“召集开会,推举首领”“抢摘苹果,展示本领”“送小动物回家”“小猴智力竞赛”“猴王任命”等猴妈妈考察小猴本领的一系列情节,引导学生和小猴比赛。她把生活搬进了课堂,把教学融入到了生活中,学生在听故事、开展比拼中不知不觉学完了新课。课堂上,老师就是“猴妈妈”,学生就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猴,他们仿佛在参与生活中的干部竞选。这其中,既有团结友爱思想的熏陶,又有竞争意识的渗透。这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突破课堂内外的限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要将教材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单纯依靠课堂内的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得打破课堂内外的时空限制,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知识学习走向生活实践。

比如,在课堂内学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在课外开展“护蛋行动”,让学生用袋子装一个新鲜的鸡蛋,保证鸡蛋一星期不碎。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让学生观察玉米从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感受生命诞生的不易,培养他们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情感。又如,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养鱼、养蚕、栽花、种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生长的历程。也可以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的实践体验活动,几个学生共种一棵树,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让他们亲历小树的生长过程,懂得自己的生命也跟它们一样,有时有阳光(品行、习惯、修养)的沐浴、雨露(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的滋润,有时也会遭遇暴风雨(压力、挫折或失败)的威胁,既需要吸取养料(知识、营养、锻炼),也需要除虫去病(纠正错误)。我们要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延伸,增强学生共同学习探究的意识,让课内课外的融合,成为学生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生命课堂关注课堂的多样功能,它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和能力,更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学会放手,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认识;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答;新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新系统,让学生自己去建构。要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探索者;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实践者;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开拓者;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创新者。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四川省广安友谊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