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4期(总第325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应知春风如膏润 雪域花开朵朵香——绵阳师范学院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扶贫工作纪实(下)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4期(总第3251期) 导报二版

学校领导检查壤塘扶贫实验田建设进度

学校与平武县签订校地合作仪式

“鱼渔兼授”  智力扶贫“亮点”频出

精准扶贫,不是救济,只在经济上慷慨解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给予扶贫对象政策上的支撑、知识上的补给、“路子”上的提点,让困难群众既享受当下的温暖,更看得见未来的希望。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只有“鱼渔兼授”才能真正下活精准扶贫这盘棋。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先后参与的平武县南坝镇垭头坪村、三台县秋林镇山枝村、壤塘县的精准扶贫茸木达乡啄坤村、甲拉村等扶贫定点单位的脱贫及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绵阳师范学院在智力扶贫和文化扶贫方面开展了扎实的工作,涌现出很多亮点——

亮点一:驻村干部勇担当

遴选一批精干的驻村干部,是绵阳师范学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头戏。学校先后派出了王甫、钟琳、阎勇、唐斌、李昌勇、李超、董海弟、刘晓东、熊维林等一批作风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干部分别到苍溪、平武、壤塘、三台、布拖等地挂职或者担任驻村干部,直接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充实各定点扶贫单位的人才支撑力量。同时,学校迅速建立了扶贫干部储备库,在年度经费预算中设立了精准扶贫专项经费,出台了《绵阳师范学院精准扶贫驻村干部管理办法》,按要求落实驻村干部工作经费、生活补助、差旅费、保险等待遇,按月给内地贫困村驻村干部发放工作补贴1800元,藏区、彝区驻村干部发放工作补贴5000元。

在上述制度和措施的双重保障下,一批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驻村干部成为了扶贫工作的亮点,阎勇就是其中的代表。2018年元旦假期后第一天,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在学校党委组织部同志的陪同下,绵阳师范学院派驻壤塘县的驻村干部阎勇来到了壤塘。

为了准确掌握贫困户的情况,在来到茸木达乡的第五天,刚刚摆脱了高原反应折磨的阎勇跟随啄坤、甲拉两村驻村组长、第一书记、村干部的步伐,走进了2村8寨69户贫困户家里。每到一户家庭,他都认真地了解情况。通过走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地区的家长和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对教育的期盼。2018年春节前夕,阎勇代表学校为贫困户送去了价值1.1万元的菜油、毛毯69套,表达了对贫困户的慰问和新春祝福。

在第一次参加乡工作会商谈来年贫困村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时,阎勇从教育、文化、产业等方面提出了设想和构思,为乡党委政府献计献策。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掌握两村产业发展需求,他还多次参加啄坤村、甲拉村村集体经济商议会,出谋划策。

经过决策会商、土质检测、项目论证、销售对接等工作,前期投入近2万元的绵阳师范学院产业扶贫人参果种植试验田在啄坤村的田地上建立起来了。同时,他还多次参加甲拉村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劳动,与贫困户一起种植大蒜、莲花白、西兰花等蔬菜,并与村上达成意向协议,采用以购代捐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亮点二:“文化扶智”出妙招

壤塘县地处高原交通闭塞,经济一直比较贫困。但是,在绵阳师范学院的高梧教授看来,这个在藏语里被称为“财神的坝子”的地方,并不应该“名不副实”。

“这里有南木达藏戏、觉囊唐卡、梵音古乐、时轮藏香、雕刻艺术、壤巴拉川西北民歌、藏茶、石刻、藏医药等十几个非遗传习所,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宝库,只要我们挖掘得当,就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当地的‘绿色发展’。”高梧自信地说。

作为我省知名的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四川省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梧迫不及待地参与到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中。5月份,壤巴拉大地刚刚转暖,高梧就跟随学校党委书记王海滨来到了壤塘,她找到了南木达藏戏的省级传承人——70岁的俄旺旦真,做了非遗口述史的研究《南木达藏戏的前世今生》。

“我计划一项一项地对壤塘的非遗文化进行口述史研究,最终完成一本关于壤塘非遗文化的专著。”高梧说,“揭开这里神秘文化的面纱,也打开当地‘绿色发展’的大门。”

像高梧这样,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和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是绵阳师范学院的优良传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这一传统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大。

学校依托省级社科基地“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智力优势,帮助平武县编制《秦巴山区(绵阳平武)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利用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平台,为平武县在生态建设规划、开发及保护提供咨询和帮助;通过学校省级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立项37项,投入15万元,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理县民间文化,推动理县民间文化的发掘与繁荣;学校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帮助壤塘县茸木达村完成了《〈茸木达棒托石刻文化电子商务暨农村农庄旅游接待园实施方案〉完善建议》。

同时,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学校积极响应四川省振兴推动深度贫困县稳定脱贫和发展振兴战略,从甘孜、阿坝、凉山州以及乐山两县一区22个深度贫困县招收培养了共计70名紧缺专业大学生,其中包括25名资源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紧缺专业大学生。

亮点三:顶岗助教显真情

送教下乡,顶岗支教,是师范学院发挥自身的专业、人才优势,在教育扶贫方面大做文章,助推当地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绵阳师范学院已先后派遣二批次,共计65名大学生到壤塘县顶岗支教。二级学院也积极行动起来。除了壤塘县,学校并没有忘记平武县的教育扶贫,组织举办了平武县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历时5天,完成了平武县各中小学的校长及后备人才60人的培训,并承担了培训所需的全部费用;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还派出骨干教师,到平武中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为了提升深度贫困县村幼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升当地学前教育质量,学校组织了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班。

顶岗支教、组织培训之外,送教下乡也是重要的“文化扶贫”。学校专门组建了“文艺下乡”小分队,深入壤塘县各个乡镇,为乡亲们表演了独唱、器乐、舞蹈等节目。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优秀图书下乡、赠送体育健身器材等活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在壤塘等扶贫建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到定点帮扶地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志愿服务;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报考大学生村官,到对口县从事志愿服务等工作。

精准扶贫任重道远,绵阳师范学院行在路上。在师生们的努力下,壤巴拉大地悄然发生了改变——地里的人参果种下去了,大蒜、莲花白和西兰花找到了固定的销路,“南木达藏戏”开始走向全国,学校里的读书声也更为响亮……最关键的是,这个深度贫困县人民内心的坚冰在悄悄融化。

“绵阳师范学院的对口帮扶是真资格的!”壤塘县委书记严华由衷地感叹道,“在绵阳师范学院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让‘财神的坝子’名副其实!”

在当前的中国,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让7000万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是期许更是责任。在这一过程中,绵阳师范学院选择责无旁贷地站出来,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力,因为他们知道——教育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

(文/仇宇 钟琳 白纲  图/余陶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