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1期(总第297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渡河畔的读书声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16年第81期(总第2978期) 导报一版

9月19日清晨,天刚微亮,石棉县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早已是灯火通明。学校距离波涛翻滚的大渡河只有数百米,站在操场便能听见轰隆隆的水声,这并不影响学生们读书,晨诵开始,弦歌动地,气势更盛。

一个班级格外特别,老师教的是汉语拼音,却用彝语和孩子们交流,个头刚刚高出课桌的学生格外专注,眼睛盯着老师指出的字母,张圆了嘴巴跟读,像极了泥窠里嗷嗷待哺的雏燕。

一问,便知这个特别的班级叫语言过渡班。石棉县是少数民族比照待遇县,全县12 .4万人口中,以彝族、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了四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多散居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交通和信息相对闭塞,少数民族儿童大多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导致入学时语言障碍十分严重。

“他们虽然都能按时入学,但学习特别吃力,多数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听不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安顺场小学校长张晓均说,他们学校的彝族学生占到70%,过去,语言障碍一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

从2004年开始,石棉县便在10个少数民族乡镇开办了少数民族儿童语言过渡教育,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语言过渡班已经扩展到全县每个乡镇,学生规模达到1270人。

“刚开始开展语言过渡教育时,老百姓还不太认可:自己的孩子从小不说本民族语言,长大还是彝族的后代吗?”石棉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周建国说,通过县教育局、民宗局召集少数民族代表反复研讨,大家达成一致意见:语言过渡的重点是汉语,但并不局限汉语,也要同步学习民族语言。语言过渡班的教师也要选用本民族教师任教。此外,语言过渡班的学生一律就近免费入学。

张晓均说,在安顺场小学,语言过渡班的孩子们不但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寄宿学生还能领到每年一千多块的生活补助,老百姓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今年8月,喜讯传来,安顺场一个叫麂子坪的高山彝族村,考上19名大学生。时光回溯,这19个彝族孩子竟都是语言过渡班的首批学生,曾经他们一句汉语也不会说。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安顺场原名“紫打地”,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兵败被俘,留下千古遗恨;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强渡大渡河,为中国革命保住了星星之火;80年后的而今,大渡河涛声依旧,可再看不见硝烟弥漫,听不见风哮雨泣,朗朗书声成了这片红色大地上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