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8期(总第325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拐弯”的课堂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8期(总第3255期) 导报三版

■孙红旗

今天讲例题,是环形跑中的行程问题:说甲、乙二人同时同向跑步,当他们第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了多少路程?原想七年级学生对这个问题容易理解,没想到的是卡壳了,就像哗哗流淌的小溪,突然被一块巨石堵塞了。

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个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环形跑道,用长短两支粉笔分别代表甲乙进行演示,结果是画出了几条同心环形线,3条环形线排列得密密匝匝,越讲学生就越犯迷糊。看着学生懵懂的眼神,我也开始迷茫起来,该怎么办呢?

突然,我发现,教室里的走道不正像环形跑道吗?我灵机一动,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甲和乙,让他们实际模拟跑步。当甲和乙第一次相遇时喊停,我问甲:“你追上乙时多跑了几圈?”他脱口而出:“一圈。”“为啥是一圈呢?”他用手指比画着说:“我跑了一圈又赶上他,自然就是多跑了一圈。”学生们恍然大悟,堵塞的小溪终于顺畅了。

可时间浪费了太多,再不快马加鞭,后边的精彩预设就要泡汤了。我正欲准备按照设计的思路向下讲,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他们第二次相遇呢?甲比乙又多跑了几圈?”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火苗再次在学生的心里燃起。

为解答疑惑,我再次让那两位学生出来模拟演示,很快,大家就得出了结论:第二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了两圈。“那第三次相遇呢?第四次呢?第五次呢?……”学生们豁然开朗,沉浸在探究、交流、体验和思考中。

可算是圆满了,总该回归正题“列方程解答”了吧。我正这样想着,欲开口引导,冷不丁又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甲乙同时反向环形跑步呢?当甲和乙第一次相遇时,甲乙的行程又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听了这个问题,学生又一脸懵懂,纷纷附和着。我没想到学生的思维这么发散,如果我直接打断他们的思路,强拉他们进入我预设的正题,势必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原本这群学生的数学底子就差。再者,这个问题也正好暗合了教材的第六题,也确实有思考价值,有拓展的必要性。何不顺势引导,一箭双雕呢?我仍然让两个学生出来模拟演示,很快大家便得出了结论:当第一次相遇时,甲乙跑的路程和等于环形跑道的一圈长。“那第二次相遇呢?第三次呢?……”学生们叽叽喳喳,兴趣盎然,完全进入了思考、交流的空间,思维的火花在教室里碰撞、融合。

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沉浸在环形跑道的交流中。“怎么时间过得这么快啊!”我遗憾地说:“你们是过了把数学瘾,可我的预设流程完全被你们带进沟里了。”学生们笑得天真烂漫。

虽然我的课堂预设没有达成,可还有什么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让学生体验小有成就的喜悦感更重要的呢?不要为了一味地赶进度或追求急功近利的目的而冲刺,请等一等那些暂时落下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关注,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十里铺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