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1期(总第297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场球赛“点燃”庙子乡
■本报记者 鲁磊 实习记者 杜蕾 文/图
《教育导报》2016年第81期(总第2978期) 导报二版
徐帮奎做梦也没有想到,娃娃们小打小闹的“游戏”,会给这个沉寂已久的小乡村,带来如此大的“震动”。

“村头巷尾、田间地头,老百姓议论纷纷。好多市里、县里的领导带着‘瞻仰圣地’的语气,‘庙子乡一定要去看看呀!’”徐帮奎说,庙子乡“火了”。

实际上,“火”的是庙子乡中心小学的学生篮球队。

今年4月,达州市在全市中小学推行篮球三级联赛制,要求每个基层学校必须组队参加片区比赛,在片区赛中获胜的,代表片区参加县级比赛,在县级比赛中夺冠的,代表所在县参加全市比赛。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平均身高不到1 .5米的庙子乡中心小学篮球队,突出重围,代表所在的万源市,参加了达州市学生篮球的“巅峰对决”,最后以3分之差与冠军失之交臂。

“我想,没当上冠军也是好的。让孩子们知道,人这一辈子,并不总是平平顺顺。”庙子乡中心小学校长徐帮奎用这样的想法,说服自己告别遗憾。

庙子乡中心小学篮球队

慌里慌张拉起来的“草台班子”

“过去的比赛是‘代表制’,指定全县某所重点学校,代表我们去市里参加比赛。”庙子乡中心小学校长徐帮奎说,过去,像庙子乡小学这样的边远村小,没有组建专门的篮球队。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运动和过家家、捉迷藏一样,属于“游戏”范畴。

学校接到万源市篮球比赛的通知时,才开始组建队伍,东拉西凑,选出了16名爱好篮球的学生。此时,距片区赛开始仅剩半个月时间。

老师们打趣地称这支队伍为“草台班子”,因为他们看起来着实不像个篮球队:队员最高的1米65,最矮的只有1米38。

由于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篮球教师,队员的选拔、训练是由老师中的篮球爱好者和体育老师组成的。“我们采取主动报名和班级推荐结合的方式选拔,共有40多个学生报名。”23岁的蔡现翠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她大学时的专业方向是田径,此时也当起了篮球教练。

蔡现翠说,在这40多个学生中,随机抽出10个学生,进行5对5比赛,时间为5分钟,“他们比赛时,我们就在旁观察,看哪些同学球技好、反应快、速度快,意识比较好。”

队伍组建好后,开始集训。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上午6:20至7:30,下午放学后4:50至5:30进行训练。上午练个人技术,包括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投球以及上篮训练;下午练团队配合和战术。

“队员个子小,不能跟别人拼身体,我们就抓住城里孩子体力差这一特点,训练队员打快攻。通过一对一紧盯防守,把对方球员挡在三分线外,不让他们上篮。”蔡现翠说。

除了训练技术战术,蔡现翠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孩子们小,很容易出现纷争,这种时候,她会把孩子们叫到赛场外一一安抚,了解情况,该批评的批评,同时告诉他们团队配合才是制胜关键,让发生纠纷的孩子握个手和好,互相抱一抱。

彭玉宽是学校的物理、数学老师,兼任书法指导,因为平时爱好篮球,这次也被抽调担任教练。为了鼓励孩子们,他用当地俗语编了一句整队口号,每当夕阳西下,庙子乡小学的操场上都会呼声震天:“河宽水浅,山大无柴。”

4月20日,庙子乡中心小学所在的大竹河片区比赛开打,一共5支球队参赛。庙子乡中心小学以4场全胜的骄人战绩取得了大竹河片区的冠军。

5月,万源赛区比赛开打。徐帮奎给球队的孩子们定的目标是,争取拿第三名,就是胜利。带着孩子们到了万源城区后,徐帮奎和几个老师去别的球队训练地转了一圈,发觉其他队伍的学生个个人高马大,比起庙子乡小学孩子1 .4米多的平均身高,高了至少20厘米。“赛场上,看着我们的学生只到人家的胳肢窝,顿时觉得拿第三都是个奢望。”徐帮奎说。

然而,就是这个平均身高1 .4米的球队,在万源赛区的比赛中,“横扫”各参赛队伍,场场大胜,获得了万源赛区的第一名。

后来,庙子中心小学取得达州市亚军后,更激发了全校学生打篮球的兴趣,学校开始在四年级以上选拔篮球爱好者,组建校队。篮球第一次在这个边远村小,成了正儿八经的体育运动。

山间小路上飞起来的梦想

庙子乡中心小学位于万源市大竹河片区,处于大巴山南麓,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地稀薄,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

上世纪90年代,不少人带着打工挣来的钱在村里盖了新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小街,据说,修新房的钱多是从新疆摘棉花挣来的,所以村里人把这条街叫做“新疆街”。30多年来,“新疆街”成了一代代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动力,他们的足迹早已走出新疆,遍布全国各地。

也因为这条“新疆街”,这里留守儿童很多。

徐帮奎介绍,现在庙子乡小学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共有1100多人,8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学校辖6个村小校点,最远的村小距离中心校13公里。学校是寄宿制,学生周五离校,周日返校,有的学生住的比较远,步行要走上3个小时。

为了让学生的寄宿生活丰富、快乐,学校从2013年起,开展“艺体送村小”活动。“艺体教育,不是说完成多少艺体课,而是通过艺体课,激发学生的潜能。”徐帮奎这样认为。

篮球是庙子乡小学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喜欢打球,学生之间经常模仿 NBA举行比赛。

16号队员周正超,上庙子村人,今年13岁,是学校篮球队的核心中锋,身高165公分的他,是队里唯一的高个子球员,也是核心组织进攻者。能力强、技术棒,队员都十分服他,称他为“大黑”,意思是高大而有力。由于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出色,小学毕业的他接到了达州市多所学校抛来的橄榄枝。

周正超的父亲是村上的文书,是个资深球迷,常带着两个儿子守在电视前看球赛。周正超的哥哥也是个篮球爱好者,周正超的篮球知识和技术都来自哥哥的传授,“怎么上篮、运球,都是他手把手教我的。”

为了训练周正超,哥哥专门买来沙袋,让他负重跑步,锻炼体能。学校距离周正超的家有6公里山路,每次放学,同学们都看见他腿上绑着沙袋,在山间小路飞奔。

“我脑子里想的都是 NBA赛场上的画面。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跑上那个赛场。”周正超说。他是队里的得分王,三分球尤其厉害。决赛中,他一举拿下38分。

这次比赛,除了万源赛区,周正超的父母全程观赛。虽然最终没有得到冠军,但父母告诉周正超,他是父母心中的冠军。

5号球员廖顺朋和周正超是同班同学,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练体能,在球队里配合相当默契。廖顺朋的父母都在西安打工,这次比赛,虽然父母没有回来观战,但天天打电话给他加油打气。比赛结束后,父母给他买了一套很贵的火箭队球服。

真正“点燃”的,是走出大山的勇气

达州市中小学生篮球三级联赛,引起了当地人的极大关注。

在万源赛区决赛当天,万源市教科局副局长刘娟看到庙子乡小学球队“以弱胜强”的比赛后,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比起高大上的 NBA比赛,孩子们的篮球赛更加精彩!”

不只刘娟,自发前去观赛的100多名庙子乡老百姓更是激动难言,乡干部、村干部、家长、群众,一起到赛场大声为孩子们助威。万源赛区决赛结束后,庙子乡村民自发为球队捐款,用作他们到市里参赛的旅费,仅在比赛现场,村民就捐出了7000多元。

庙子乡有位茶馆老板,是庙子乡小学球队的忠实粉丝,观看了学校在万源赛区的所有比赛。比赛进行了4天,他的茶馆就歇了4天业,还在茶馆门上贴了张纸条:请去看比赛,支持庙子乡中心小学。

为了奖励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徐帮奎当晚带着队员们在万源电影院看了迪斯尼的电影《奇幻森林》,第二天一早又参观了万源市红军战士纪念馆。校长还私人掏腰包请大家吃德克士,不少队员吃不惯汉堡,特别是里面夹的生菜、沙拉,大呼“没有家里的饭好吃”。

在从万源市返回庙子乡时,不少村民自发聚集在学校门口,老奶奶们用多年没有响起的“丰收腰鼓”,迎接凯旋而归的“小战士们”。

5月20日至23日,庙子乡中心小学篮球队来到了宣汉县,代表万源市参加达州市的比赛。这次,他们面对的是最强的队伍,是各个县层层选拔出来的。“我笑着跟同学们说,只要不是最后一名就行!”徐帮奎说。

在第一场以较大比分战胜对手后,庙子乡中心小学篮球队迎来了第二个对手——去年全市冠军大竹县六小。这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比赛,在身高劣势的情况下,庙子乡小学篮球队采用快攻战术,利用速度快、体能好的优势,打团队配合,最终赢得了比赛。

名不见经传的乡中心校战胜了卫冕冠军的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整个赛场议论纷纷:“庙子乡小学,从来没听过,是哪个县的啊?”

徐帮奎至今抑制不住兴奋,“那几天,比赛地宣汉中学,成了庙子乡小学的主场。”

决赛时,庙子乡小学篮球队的对手是通川八小,它是达州市业余篮球训练基地。通川八小队员的平均身高,至少比庙子乡小学的队员们高了25公分。防守非常艰难,对方在身高、体型上都完全压制,然而庙子乡中心小学的球员们却依然像往常一样整队、喊口号,按自己的战术打快攻、打配合。最终,以3分之差落败。

比赛打输了,孩子们转身都哭了,观战的庙子乡老百姓也哭了。校长原本想安抚大家,但是自己说着说着也流下了眼泪。

“比赛真正点燃的是一种走出大山的勇气。”徐帮奎说,几十年来,庙子乡走出去的人成千上万,但以后,不管是学校、学生,还是老百姓,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怎样走出去,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