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119期(总第325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大咖狮山“论剑” 共话国际视野下的学科融合
■本报记者 张文博 胡敏
《教育导报》2018年第119期(总第3256期) 导报三版

 

 

 

什么叫学科融合?国际视野下各学科间怎样融合?日前,主题为“国际视野下的学科融合”的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第三次学术年会(小学分会)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行。来自省内外的数百名教育专家、名师齐聚狮子山,谈经验、说成果,道看法……共同发出小学优质教育的最强音。

 

【主旨报告】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主题报告会上,嘉祥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学生生涯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钱静峰和成都市教科院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旭分别带来两场精彩的主题报告。

 

钱静峰:打开全球视野,为2035培养人才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现在小学的孩子进入职业黄金期基本在2035年,教育要具备前瞻性,未来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必须从现在开始思考和应对。

 

未来属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研究生涯规划时,我们发现,就业市场正在变化,人才输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型”,而是越来越扁平化。互联网改变了各行各业之后,最优秀的人才并不一定来自名校。社会分工走向精细化之后,只要有特长,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佼佼者,也能成为顶尖人才。世界顶尖名校也正在转向,不再关起门来培养金字塔尖”的精英,而是开放办学。

培养人才还要了解世界和地方的经济格局。对于未来行业发展,钱静峰有两个基本判断: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持续大量增长。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未来传统制造业中的很多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创造性的工作对人的需求更多。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加,在文化领域也需要许多创新表达。这些都决定了教育不能只教授书本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终身学习:“世界教育高绩效地区”带来的启示

“世界教育高绩效地区”是美国人提出的概念,包含中国上海、芬兰、新加坡、日本和加拿大的安省,他们发现用教育的标准化评价各地学生时,这五大地区基本素质排名最靠前。

日本教育重视学习兴趣、身体素质的培养和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教育。小学阶段让孩子充分体验,找到兴趣点。同时,多层次的体育教育带给孩子健康的体魄。规则和独立意识的培养也是重点,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不给别人添麻烦。

新加坡重视语言教育,语数占比非常高。在新加坡,英语不达标的孩子进不了小学,小学半天学语文和数学,半天学音体美手工。新加坡教育还实行强制分流,5%进入精英升学体系,50%在中间地带,40%去往职业教育。

芬兰教育强调思考与学习能力,强调文化素养、沟通和自我表达,强调生活自理能力和积极的态度、多元识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社会参与和可持续意识。培养这些素养有两个途径:标准化考试和现象教学。

加拿大安省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教师只对教学负责,不对孩子的学负责,不学的孩子将被分流到特殊学校。加拿大的特殊教育主要针对不学的孩子开课,教师跨学科能力很强,重视在情景体验中教学。

上海教育关注创新、实践能力,注重体验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其特点是高位均衡,小学、初中全区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一个学生多做一道题和少做一道题,成绩可以从年级30名到180名波动。因为高位均衡,校长的关注点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

从国内外高绩效地区的教育中可以看到,核心素养有东西方文化表达的差异,但又有核心的东西——终身学习。对小学阶段来说,就是关注好奇心,关注思维的培养,给学生体验和践行多学科情景式学习的机会。

 

刘旭: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尊重和包容。刘旭指出,国际理解是实现文化交融的基本路径。

 

养成现代公民的合作意识和国际素质

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刘旭指出,国际理解是多元的、多维的,是各国在坚持本国个性,并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站在全人类、全球的立场,以全人类的和平和全球的生命安全为目标,在所有领域作为地球村(国际社会)的一员互相贡献,尽到本国责任的一种国民教育。

在欧美国家,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常态;在中国,也有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这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各级各类教育的国际维度和全球意识。同时,对各民族不同文化和文明、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尊重,需要具备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刘旭指出,越是发达地区的人,越愿意交流。“对比城市和农村,会发现农村孩子的交往意识和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孩子,他们更需要这种教育。”

倡导和平文化,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宽容态度,养成‘现代公民’的意识和国际素质,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在交往过程中,我们怎么去尊重他国的文化?国际理解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礼仪。

 

多种方式拓展国际理解教育途径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刘旭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由近及远。近是指家庭、学校、社区,远是指地区、国家、世界。第二,由浅入深。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尊重。第三,由表及里。这是知识、能力、情感、境界的进阶过程。任何能力的提升和形成,知识是基础和载体,除了知识和能力,还必须要有情感。

在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国际交流的合作和国际规则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去渗透。到了初中,更多的政治议题会在课程中呈现。因此,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去开发课程资源和设计学习活动。此外,“在活动中体验”是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

 

国际理解教育应包括中国国情和特点

刘旭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实施方式三个方面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进行了解读。

从课程性质看,国际理解教育是以提升学习者国际理解素养,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沟通,增进彼此理解与开展合作的一种选修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内容看,国际理解教育是以知识认知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课程。包括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基础性课程。

从课程实施方式看,可以编写独立的教材,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专题教学;可以与德育主题活动、学科主题活动整合,成为项目式活动课程;可以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去渗透;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去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是多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融合课程,除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等都可以融合。

刘旭还建议,在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应包括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国家自信。

 

【学校实践】

在学校分享环节,有学科融合的课堂展示,也有实操经验介绍,让老师们深刻理解“国际视野下学科融合的概念”以及“国际视野下,各学科间怎样融合”,吸收学科融合的优秀经验。

川师附小

立足课堂,放眼世界

跨文化的教育活动,体现在对融合课程的探究下。自2016年9月起,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引进了剑桥国际课程,孩子们在纯英文环境中学习,在课堂中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这样一门课程,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融合?

第一是育人理念的融合。不管是国家课程,还是剑桥国际课程,育人理念都是关注孩子的天性,提升高阶思维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是学科的融合。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开设了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但很少有学校将两门学科进行整合。在剑桥数学课堂上,学生用英语学习数学,表达数学,让英语与生活相联系,体现其应用价值。

第三是文化的融合。首先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开展分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享和交流。其次是文化的浸润,课堂上,教师通过“你今天感觉怎么样?开心吗?”等问题,加强情感关怀,自然地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学习变得轻松自在。

这样的课程有怎样的价值?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孩子们的反馈来看:“课程很有趣,在课堂中学到很多知识”;还有来自家长们的反馈:“增强了孩子的理解力、表达力,提升了英语水平”“拓宽了孩子的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经历”;教师们也认为:“课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西方文化思想表达,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角度看数学的机会”“孩子们多了一种方式学习数学,又在学习中掌握了另一种语言,中西方文化在教学中碰撞出火花”。

除了剑桥国际课程,学校各学科也在进行融合,其中,起步最早的是科学学科,科学与语文融合,创建了科学与语文融合工作法。近年来,融合的范围逐步扩大,已延伸至音乐、美术和社会学科。

 

盐道街小学

国际理解拓视野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校内外课程和外事交流活动,为教育国际化递上一张多元理解、文化传承的盐小名片。

盐小的国际理解课程可以用英语中的三个介词来梳理:

第一是 of the children,守望在儿童独特的视角下。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陶一平提出,中国学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则,是由近及远,从家庭到地区,再到国家,再到世界;由浅入深,从了解到尊重,然后是共同生存,共同发展;是由表及里,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情感,然后到境界。盐小的课程设计理念与陶一平的观点不谋而合,以孩子为中心,教孩子认识社会,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行走。先是绕着盐小走一圈,然后绕着成都走一圈,以同心圆的方式,一环一环地走下去,最后是绕着世界走一圈,有盐有味的盐小国际理解课程框架就此形成。

第二是 by the children,倾注于儿童的全身心的参与。盐小的国际理解课程专为儿童设计,要使儿童全身心参与,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强调真正的文化对话,把真实的体验带给学生;强调贴近儿童的心理,尊重儿童实践的需求;强调基本价值观的动态建构,在活动中建构文化自信。盐小的国际理解课程始终围绕着民族认同感、文化同理情、协作发展力和理解包容力展开,以国际理解拓展视野,以文化自信面向未来。

第三是 for the children,致力于儿童的终身发展。为建立长效国际理解教育渠道,盐小与世界范围内多个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在与这些学校的交流过程中,盐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课程建设。孩子的学习方式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变革,在对外活动中增进国际理解,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与能力,最终成为视野开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泡桐树小学

打造个性化发展的“成长魔方”

魔方最大的特点是不变性和多变性,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打造的魔方课程正是一种充分促进学生发展,给学生个性化生成提供空间的成长课程。魔方课程不变的是满足基础知识的储备、基本能力的提升、个性品质的张扬,以及为学生的基础能力发展和终身能力发展奠基。变化的是通过年级选修、整班选修以及全校选修,通过文学苑、外国语学苑、艺术学苑、自然和社会科学苑、体育学苑、未来学苑“六大学苑”课程的打造,学生选课走班,实现个性化发展。

什么样的课程可以进入“魔方课程”?首先是聚焦核心素养的学科整合课程,比如,美术课融入美术史阅读、摄影、动漫课程;体育课融入体育比赛规则、轮滑、跆拳道课程。其次是促进学生适应性发展的选择性课程,比如主题体验类、主题研究类和主题创作类课程。家长和社区资源也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魔方课程选修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关注。学校从我的简介、我的目标、学业成绩、进步与成长、认识自我、特长发展、我的健康、精彩瞬间8个方面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档案,结合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及同伴、家长、老师、社区全员参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专家点评】

项目式学习要避免几个误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解。”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主任李全认为,民族的要成为世界的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具备独特性、未来性、特色性。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在国际评价的视角下,在中外比较中发挥我们的长处。

从国际人才培养来看,一定要做学科融合,培养创新思维、高阶思维、合作能力。许多学校找到了项目式学习这个载体,这是好的开始,但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多学科融合、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强调探究过程和要有作品、解决方案等实际成果。

深圳城市学院课程与评价改革研究院院长宋承昊则提醒,在项目式学习时,少不了分析和反思环节。老师关注的不仅是项目成果,还应关注过程中学生在怎么学,学到了什么,并且在成果出来时,带领学生一起反思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上的收获。

项目式学习本质上是“做中学”,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文忠认为,中国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做中学”的智慧,只要真正进入“做”的状态,很难发现做得不好、跟不上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是,在带领孩子“做中学”时,不要仅在书本知识上徘徊,而是放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到山间田野,从融合的状态认识生活,经过初级综合——分析——实现高级综合,完成思维和能力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