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期新闻周刊(总第325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局长访谈 有愿景的教育才能聚力前行
《教育导报》2019年第1期新闻周刊(总第3258期) 导报三版

有愿景的教育才能聚力前行

——访恩阳区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王正智

■本报记者何文鑫

2013年,恩阳从巴中市巴州区分离出来,单独建制成立恩阳区。成立之初,恩阳区委、区政府便将教育发展放在优先地位,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环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恩阳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5年过去,恩阳教育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最初提出的“学在恩阳生态教育”愿景也正在逐步实现,交出了一张满意的教育答卷。

什么是生态教育,新成立的行政区如何围绕这一教育愿景改造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又面临哪些困难?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恩阳区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王正智。

教育导报:提到“生态”,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环保。恩阳区的“生态教育”如何理解,其内涵何在?

王正智:“生态”一词时代性强,比如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生物、生命、生活的状态。就教育而言,提到“生态”,就是要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师乐教,学生健康成长。

“生态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就是生态教育。就外部而言,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要持续投入,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合力;就内部而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最基础的做起,所以要提高教师水平,要搞好教研。内部与外部合起来才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好比森林,有参天大树、有灌木、有花草,合起来才是森林。

前年,我们又启动了生态校园、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教师队伍、生态评价系统等六大建设行动。

教育导报:当初为什么提出“学在恩阳生态教育”这一教育愿景?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难题?

王正智:建区时,教育底子薄,资源严重不足,人心不稳。长期在教育领域的人就知道,一个区域教育要有愿景才能凝心聚力,才能引领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最难的是转变大家的观念,坚定大家的信心。比如,对“学在恩阳”不少人表示怀疑,因为当时不少学生外流。其实,“学在恩阳”是有根基的,因为自古以来恩阳有重学的传统。这5年,恩阳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引进优秀师资,提高教师待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生逐渐回流,并且在恩阳就能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所以,筑好了巢,不怕凤凰不来。“学在恩阳”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还有对愿景的不理解,比如有的家长觉得生态教育就是放任不管,他们一开始无视教育规律,对幼儿园不教娃娃写字不满。我们通过开放办学,邀请家长体验幼儿园的一天。结果,他们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玩得无比开心,自然就明白了“生态教育”。

教育导报:以什么为抓手去推动这一教育愿景?

王正智:有很多方面,我这里重点提校园文化建设。为了校园文化品牌出特色,我们大力推进规范、标准、特色建设,以“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核心,着力打造独具恩阳特色的区域教育。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加大各级各类学校标准化建设,指导全区各校制定并实施学校5年发展规划。

各校因地制宜,逐渐培育出自己的文化,千姿竞发。如恩阳一小的“书院”文化,和平小学的“博士”文化,观音井小学的“翰墨飘香”文化等。一个学校有了浓郁的文化,活力也就迸发出来了。

无论是城里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现在一走进去,见到的是活泼的孩子,听到的是琅琅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