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2期校园周刊(总第325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吹响本科教育改革的“冲锋号”——我省高校强化本科教育观察
《教育导报》2019年第2期校园周刊(总第3259期) 导报一版

西南石油大学的评价体系改革调动了教师参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曹正摄)

本报记者 鲁磊

2018年12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由谢和平院士主持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选一次,代表了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最高水平,是彰显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效的核心指标,含金量很高。

四川大学获教学成果奖是我省高校强化本科教育的一个缩影。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基础,学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中心任务是教育教学。近年来,我省各高校坚持以学为中心,从课堂、课程、师资等不同角度吹响了本科教育改革的“冲锋号”,不断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川大学

探索“探究式—小班化”课堂

七八个学生围桌而坐,老师则走下讲台不时与同学互动交流,原本单向传输知识的课堂变得热闹,师生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是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课堂的一个场景。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课堂改革是重要抓手。

所谓“探究式+小班化”课堂,就是把学生编成25个人左右的小班,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激发想象力、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据川大教务处负责人介绍,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自2010年起,新生进校就按25人编班,大学英语率先按照小班组织教学。以“大学英语(创意阅读)”为例,在控制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改变以教师讲授+简单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加以统筹设计。依照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课程9024门次,占到课程总量的70 .5%。

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牵引,针对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普遍以获取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学习目的的现状,四川大学还通过“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从两个方面着力改变:一是督促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不能“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应付期末考试;二是改变单一标准化考试所导致的死记硬背式学习,让学生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获得高阶认知能力。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