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5期新闻周刊(总第326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山乡里的扶贫乐章
——达川区教育系统结对扶贫的三个故事
■张泓
基层一线《教育导报》2019年第5期新闻周刊(总第3262期) 导报二版
曾经,这里房屋破烂,小道泥泞,田园荒芜……达川区教育人一趟趟来回奔波,一声声关怀问候,这里一天天变了样。如今,一排排新舍矗立山村,一条条水泥路横贯山间,一块块田园庄稼繁茂。达川教育人用心血和和汗水换来了一张张幸福的脸庞,一个个感激的眼神。一首教育系统与乡村合奏的扶贫乐章在这里响起。

 

村道上的8月孕妇教师

“肖老师,你慢点哦,叫你莫来了你还来,小心点,小心点。”

“没事,陈姨,你看嘛我都给你帮不了忙啊,就只是来看看你,今年苎麻收成如何”

“今年收了500多斤,还可以,只是人手不够。”

这是2018年11月9日,达州市达川区双庙镇石凼村8组贫困户陈德琼与扶贫帮扶老师肖静对话的场景。

陈德琼今年57岁,2017年,丈夫因病去世,平时家里就自己和7岁多的外甥。肖静是双庙小学老师,已经怀孕8个多月,自2017年与陈德琼结对帮扶以来,一直坚持下午放学后到陈德琼家里看望她,帮助她。

陈德琼告诉笔者,最感动她的是一个下雨天的晚上,肖静一个人冒雨摸黑前来看望她,还给她外甥买书、买笔,天又黑,路又滑,很担心她的安全,就给她拿了一个手电筒。

和肖静同校同样身孕8个多月的邓莉,来自遂宁,在双庙小学7年多,她的帮扶户也在这个村,所以每次下村她都和肖静结伴而行,彼此有个照应。

和笔者聊起这些身孕8个多月的女老师下村扶贫的事迹,双庙小学校长张耘非常感动。他多次提出换人替她们去,可她们说自己的结对户自己最清楚、最有感情,更不想给同事添麻烦,一定要到临产为止。为了她们下村安全,张耘每次都会特意安排一个驾驶技术好的男同事陪她们,还提醒开车一定要慢、要稳。

 

留守孩子的“徐妈妈”

“宋洪宇初中3年的周末一直住在达州城我家里,和自己的娃娃一样教育、管理,今年刚刚考入绵阳东辰学校。”2018年11月7日,徐芬对笔者说。

今年37岁的徐芬是达川区东照学校五年级语文老师。宋洪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她班上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达州中学,父母一直都在外务工,徐芬夫妇周末回家就把他接回家。有时外出也会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带上他,一直这样,直到去年初中毕业。

徐芬在学校从一至六年级都教遍了,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亲切喊她“徐妈妈”。班上有个叫小黄(化名)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学习,也不和其他同学交流。徐芬就去家访,从孩子爷爷奶奶口中了解情况后,很是心痛。于是,经常有意无意和他单独交流,引导他如何学习,如何与同学、家人交流,慢慢地,孩子的性格开朗了,话语多了,学习也上进了。远在珠海务工的孩子父亲打电话说,原来对孩子关爱不够,几乎放弃了,但通过徐老师这些年的关心,娃娃就像变了个人,真的谢谢徐老师。

校长何本华介绍,农村学校留守孩子比较多,家里老年人辅导他们做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鉴于这些情况,徐芬决定义务辅导自己班上几个孩子做作业,慢慢地,这些孩子成绩提高了,家长也高兴了。

 

谭美玲的“黄爷爷”

“我已年过古稀,这辈子要是能看看孙女,就是死也没遗憾了!”2018年8月13日晚,黄玉太老人看到《达州全搜索》播出谭美玲帮自己寻亲的新闻时,哽咽着说。

黄玉太是金垭镇的贫困户,谭美玲是金垭镇中心学校教师,也是老人的结对帮扶联系人。自从与老人结对后,只要稍有空闲,谭美玲就会来看望老人,看着风烛残年的老人,谭美玲很是难过,就去商店给老人买了棉鞋、衣物。

谭美玲不但帮助老人干农活,还联系镇政府帮老人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久而久之,老人有啥心里话都会告诉谭美玲。一次,老人把埋在心里多年的一个“秘密”告诉她。20多年前,儿子儿媳离婚了,儿媳带着孙女回了宣汉老家,这么多年来,老人一直想看看孙女,可是由于时间久远,又不知道住处,曾经多方打听过就是没有音讯。

得知老人这个心愿后,谭美玲就联系宣汉的同学、朋友,四处帮忙寻找,多次周末驱车前往宣汉打探,遗憾的是均无结果。她就求助《达州全搜索》,希望能够帮助老人实现见孙女这个心愿。

“要是黄爷爷的亲孙女找不到,我就做他的亲孙女!”谭美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