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5期新闻周刊(总第326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区域为基,用信息化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汪桂琼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
《教育导报》2019年第5期新闻周刊(总第3262期) 导报三版

 

我省乡村教育规模小、师资缺,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整体质量低等问题突出。如何以区域为基,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托底攻坚破解农村教育短板,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呢?笔者结合我省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区域具体做法,谈几点思考。

一、凝共识-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内涵。我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和一张嘴”的课堂模式转化到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城乡教育的一体化”绝不是用城市教育取代乡村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一样化”,而是要关注新时代的乡村教育固有特点,即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乡村教育的小班小校以及特有自然性、本土性等特质。因此,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不是城市教育的复制与翻版,它不单单要解决乡村的教育问题,更要着眼乡村经济的未来发展及乡村儿童未来人生走向的基础上,为乡村学校定制的教育发展路径。

二、聚合力-纵横聚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教科研机构及学校、家长”等各界力量。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经费投入、政策保障、资源研发、机制运行、家校支持等。事实证明,政府在硬件投入上的毫不吝啬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瞄准区域教育短板,重在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规划,教科研机构携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构,教师在信息技术素养培育与提升、家长在信息化教育的投入与支持等方面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方可共推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抓关键-重点聚焦“师资培育、资源建设、机制完善”等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关键要素。一是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发展乡村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乡村教师是支撑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乡村校长更是影响甚至决定一所乡村学校。狠抓乡村教师校长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助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一步。区域要强化实施乡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二是适切的教育资源供给是发展乡村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以区域为基,在以往的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的基础上建立知识图谱,树立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教育观。组建区域性、校际性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共同体或城乡教育联盟共同体,合力建设和使用多元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资源服务的普惠化和便捷化。三是健全的机制是发展乡村教育信息化的保障。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师资培育、协同推进、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机制,是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强改革-着力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机制、课程课堂和教研培”改革是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体现。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育与学习模式,促进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势必需要与之配套的教育体制机制、课程课堂甚至教研培等方式的变革。一是区域层面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创建多措共筹的信息化硬件经费投入,开发多元共构、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促进城-镇-乡师资之间的流通流动;创新教育环境,打造智慧学区-智慧校园-智慧课堂,转型教师培训,实现混合式研修的教研培一体化模式;二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变革传统课堂模式,实现课堂结构、课堂组织、课堂呈现、课时长短、作业评价等方式的彻底变革;三是立足乡村特质,变革传统“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评价,因材施教,加强乡村文化和生活教育。

区域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具体落实《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的有机结合,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的关键点,是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