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6期校园周刊(总第326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链接
《教育导报》2019年第6期校园周刊(总第3263期) 导报三版

每到年终,学校期末总结大会总是少不了,目的是想让教师多交流、分享,相互促进,但实际执行时,一些学校往往陷入形式当中,久而久之,甚至成为一种负担。如何破解这样的“事与愿违”?我们为学校管理者推荐一所学校的创意做法——

“分享会”代替“写总结”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一学期结束了,按照常规的做法,老师要总结这半年的工作,向学校提交一份报告,或者做成 PPT,在组内做述职演讲,但河南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不这么做。期末,学校不再要求老师“写总结”,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我们作为研究者”的大型分享会,由全校老师一起共同打理出一桌智慧盛宴,将工作中的好策略、好方法分享给大家,分享会的原则是人人参与。

那么,对于一个超过百人的教师团队,怎样做到这一点?其中的秘诀在于工作成果的梳理。

在学校分享会之前,我们先采用年级海选的方式,让全校每位老师都有分享的机会。每人梳理自己工作中的亮点或案例故事,制作成 PPT或微课程,有时也模拟 TED演讲等,在年级组内分享。各年级组根据分享的质量,票选出若干个“最受欢迎的分享”代表,参加学校的年终分享会。

对老师们来说,“会分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老师都是实干型,平时埋头苦干,并不善于梳理和表达,对自己“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完全无话可说。所以,在年级海选之前,学校行政人员被“下放”到各年级组,和年级长一起,帮老师们找出他们在工作中收获的值得推广的经验或能引起思考的案例。

接下来是全校的分享会,由学校科研处整体设计这场“智慧的盛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过稿”。每位代表的分享时间限定在8~10分钟,内容须经过逐字逐句打磨,重点引导老师们将“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达清楚,找到具体的案例来支撑;同时,做到结构清晰、语言风趣、形式多样。

譬如,一年级有3位语文老师自发组成互助研究小组,进行低年级语文课型研究,我们便将这个分享命名为“三个女人一台戏”,以闲聊的方式展示,引人入胜。

这场智慧盛宴背后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团队,包括主持人、梳理员、摄像师、记时员等。现场,我们还特设了“编辑部”,让老师在聆听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或是联想到的其他方法、策略等写在“点评反馈卡”上,由收发员及时上交到“编辑部”。编辑们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交由主持人现场适时反馈。

此外,团队中还有“制片人”、“剪辑员”。他们会在分享会结束后,引导老师们面对镜头,将自己的分享录制剪辑成“教师微课程”上传到学校网站,并生成二维码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

在年终分享会上,无论是富有挑战的主持人和梳理员,还是技术要求较高的制片人和剪辑员,都是由一线老师临时组成。他们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一切全凭兴趣和意愿,也因此没有了行政的压力,做起来比较轻松自在。

由此我们也看到,一场成功的分享会,就是一个具有高效能和高收益的好项目,它的价值,远非金钱和物质能衡量。老师从中收获到的种种,都将更快地促使他们成为一个更专业、更幸福的教育人。

(作者杨静,系王昌胜“我们”教育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