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8期教师周刊(总第326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为师的“修养”
《教育导报》2019年第8期教师周刊(总第3265期) 导报二版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陈大伟

日常的修养主要有两种指称和用法:一是指称人在某一方面所表现的状态和水平,比如说:“这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很有修养。”二是指称在某一方面要达到某种水平、状态所要付出的努力,比如说:“我们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我们要加强文学艺术修养。”两种指称和用法中,修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和所用的功夫,也就是通过修养的功夫使自己变得有修养。

修养的意义——

敏以求之,成为有修养的教师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以求之”就是修养的功夫、修养的活动。孔子这样说自己的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达到学有根底而能自立,也就是知道守常;四十岁能灵活运用而不疑惑,也就是知道在守常的基础上权变;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并尽力去承担自己传播文化的责任;六十岁能知人知世,能洞悉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能够理解人,把人看透;七十岁能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达到自由王国的境界。

从孔子身上,我们知道,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就不可能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这样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我们需要通过修养的努力、修养的功夫来帮助自己成为有修养的教师。

修养的目的——

求其粹美,成为理想的教师

对于修养,有一种说法是:“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求其粹美”“期其充足”是修养的目的。“求其粹美”是为了使自己心地更加纯粹、行为更加美好、举止文质彬彬,“期其充足”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更加丰盈、人格更加完美、见识更加丰富、处事更加从容。

道德修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作为修养者的个体对自己不道德的思想行为约束和限制的过程,约束和限制的结果是在自我需要、欲望和社会客观需要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从而成为遵守规范、为社会认可和接纳的道德人,实现从“自然人”向“道德人”转化。就教师而言,加强修养意味着克制和限制不合理的欲望,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规范。

二是要通过道德修养发展自己,实现自己。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适应社会,更在于自身的完善和充实。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养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充实、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可以说,修养的更高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纯粹而美好、丰富而充实的“理想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在于让自己成为理想的教师,成为生活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专业成就、专业生活方式能够让自己骄傲的教师。

修养的方法——

切磋琢磨,成为卓越的教师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指示的是修养方法。在《诗经·卫风》中有“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按字面理解,应该是古人对骨质的东西加工方法用切,对象牙类的东西加工方法用磋,对玉质的东西加工方法用琢,对石质的东西加工方法用磨,只有经过了切磋琢磨这些加工方法,才能成为好的器物。基于互文的可能,我们可以说,加工骨、象、玉、石等器物都可能用到切、磋、琢、磨的方法。

怎样通过切、磋、琢、磨进行道德修养?

关于“切”。在《韩非子·和氏第十三》中有“和氏璧”的故事,说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只凤凰栖落青石之上,他认定这是一块蕴藏宝玉的璞石,于是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找玉工辨认,玉工认为里面没有宝玉,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又被以同样的罪名砍去右足。至楚文王即位时,卞和抱着璞石在荆山下痛哭,一直哭到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楚文王知道后,命人剖开璞石,果然发现里面有宝玉。剖开璞石见到里面的“玉”,我们可以把这看成“切”的功夫和方法。中国古代典籍《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一个“明”字用作动词,是“彰明”的意思,后一个“明”字用作形容词,“明德”就是一个人光明正大的品德。“明明德”,彰显人本身具有的善良天性,这就是修养的一种基础方法。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老子自我剖析所得之“宝”。我们也需要剖开自己的心灵,发现自身的“美玉”,然后坚守它,彰显它,让它发扬光大。剖析自己,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宝”,然后“持而保之”,这可以帮助我们成为自重、自爱、自尊之人。

关于“磋”。切开璞石,见到美玉,这时的玉周围还包裹着杂质。去掉杂质获得纯玉的过程即为“蹉”。商代的开国帝王商汤王在洗澡盆刻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方法,他用这种方法提醒自己,要诚心地对待自我更新,每天都要通过涤荡污垢,更新自己,新了还要更新。“磋”的功夫让我们变得纯粹、变得美好,成为一个好人。

关于“琢”。“玉不琢,不成器”。“琢”的功夫是根据玉的特征和人的需要,对玉所下的雕琢功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的“琢”,就是根据教师的专业标准,把外在培养和自我塑造结合起来,以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2012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标准不仅明确了合格的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道德规范、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也提出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它是引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对照相关标准的“琢”,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专业的教师,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关于“磨”。“琢”是一种粗加工,得到的只是粗坯,“磨”是精细加工,通过打磨,玉器表面细致光滑,呈现灿烂的光泽。通过师范专业的系统学习和修炼,经考核合格,师范毕业生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拿到教师资格证和学校聘任书还只是形式上成了教师,真正的教师是一个在学生心灵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能给学生人生留下美好回忆,让学生能够因为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的教师。换言之,即使一个人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即便被学校聘任,也只意味着他具备了“做”教师的必要条件,具有成为教师的可能。倘若不能按照教师的价值标准来行事,他就不可能在学生心中成为一名完整意义上的教师。“磨”的功夫是精益求精,意味着我们需要终身学习,专业学习,它帮助我们不断精进,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再到卓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