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8期教师周刊(总第326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终究要回归生活——四川部分学校生活教育实践观察
《教育导报》2019年第8期教师周刊(总第3265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 郭路路

2018年末,为纪念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100周年,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在眉山市举办了学术年会。年会上,成都实验小学西区分校、青神县学道街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和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5所学校分享了他们的生活教育实践。

“生活即教育”,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为儿童打造了一个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让儿童熟悉生活、认识生活;“社会即学校”,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把学校大门打开,纳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则选择把社会搬进学校,让学生体验职业;“教学做合一“,青神县学道街小学为学生开辟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活技能、学集体合作。……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生活教育理论在这些学校的落地生长,让学生获得了更有趣的学习体验,让学校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也证实了陶行知理论依然鲜活的生命力。

成都实验小学西区分校

创办一所“大学校”

2008年,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以下简称实小西区)在成都市西三环外的培风路社区成立,这里的文化环境与综合发展相对薄弱,居民以拆迁安置的新市民为主,家长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2015年,学校针对家长做了个调查,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家长只占11 .53%,有固定职业的家长只占27 .99%。

面对这样的家长群体,实小西区创建了家庭教育中心模式,开展面向学校和社区的家庭教育。

家长也当小学生。每年8月末,开学前,一年级的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的新生入校训练,了解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同时,学校根据家长的现状和需求,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一是以市委统战部为主导的新市民学校课程;二是以学校家庭教育中心为主体、线上线下同步的家长学校课程;三是以社区和学校联动为基础的学前课程。

家长不再“当配角”。学校完善了家委会组织架构,由家长管理家长。学校家庭教育中心自2014年起设立并开通了一部没有来电显示的热线电话。该部热线电话号码向全体家长公开,每周会有一个固定时段开放,由校级家委会委员轮流值守,听取家长们的投诉、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对有回复诉求的家长进行回复。

家长也领“成绩单”。到了学期末,不仅家长要领取孩子的成绩单,孩子也会为家长领取一份“成绩单”。为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活动,实小西区创办了学校星级家长考核制度,成绩分别由家长、孩子、学校三方共同评价完成。

陶行知曾说:“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所大学校。”大学校不仅指学校教育,还包含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实小西区打破了学校的“围墙”,构建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共育生态链,让家庭、社区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步,家长参与度高,积极争当“标兵”。这样的教育使家庭受益,社区受益,学校受益。

实小西区校长向尧讲了一个现象,是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成果显著的有力证明:2008年,学校学生人数663人,穿背心进学校的家长人数有157人,2016年,学生人数达到1739人,但穿背心进学校的家长只出现了1个。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校

开辟一片“玩”的基地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校长张泽军在做分享前,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学生在大自然中野炊、射箭、攀岩、划船……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即使生火时被烟熏出了眼泪。这就是学道街小学的特色——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基地创建于1994年,位于青神县白果乡官厅坝村,距离县城7 .5公里,占地面积300余亩,食宿、教学、实践活动设施设备齐全。学道街小学将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儿童化地表达为“玩是会之始,会是玩之成”,以基地的生活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的能力,以及应对生活发展变化的能力。

从1995年2月起,学校每年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往返步行、整理内务、炊事劳作、农事劳动、应急演练、践行美德、拉手联谊、科技创新、文娱表演、攀岩、划船、钓鱼、沙雕、泥塑、写生、野炊、拉练、参观、认识农作物、水土保持教育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城乡儿童由于溺爱型隔代教育、难管型托管教育、真实情景中的实践平台缺失等原因造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集体生活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基地还新建了水保长廊和法治教育及安全教育应急体验馆,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水保实践活动、交通安全体验活动、遇险报警体验活动、消防灭火体验活动、心脏复苏紧急救护体验活动、乘船时遇险落水救护演练活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救护演练活动、游泳者溺水救护演练活动、躲避洪水、泥石流演练活动等。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模拟一座“城市”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川大附小)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并能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公民,为了让这一教育理念落地生长,川大附小推动了学科课程生活化、活动体验课程化、行业生活模拟化、学习生活环境试验化、个性生活多样化、现代生活教育文化系统化的教育改革。

其中,模拟行业生活十分特别。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川大附小就把社会搬进了学校。每年,学校都会用一个月策划、准备,用一周来布置场地,在一天内让学校化身一座“城市”。城里设置有“72个行业”,有杂货铺、小吃摊,还有税务局、工商局等政府机构。在这个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服务意识、职业理解、公民素养和财经素养。

川大附小校长刘晏表示:“因为儿童在发展中具有无限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其改造现实的世界,架起儿童生活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并引导儿童真实地走向生活。”

此外,身为四川大学的附属小学,川大附小充分利用身处大学的社区资源,邀请“教授家长”来学校讲课,开设了“故事爸爸”课堂、“道德法制”讲堂、“科学怪人”讲堂等多种家长讲堂,是对“社会即学校”的另一种运用。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

定制一张课表

杜威和陶行知都认为,青少年的学习必须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发展有关联。为了实现这个关联,成都市泡桐树中学从课程入手,打破学科藩篱和学段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有选择性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定制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泡桐树中学的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国家课程校本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国家课程被分解为分类课程、分层课程、分时课程、模块课程,根据学科特点纳入不同的课程。例如,语文学科是分类课程,就可以被分解为基础课程(完成基本教学,有固定老师指导)+分类课程(阅读和写作)+扬长课程(国学启蒙、诗词鉴赏、名著、演讲等),由必选和自选组成;数学、化学则是分层课程,基础较好或者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段,各取所需,发挥所长。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则是分时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提前学完,提前参加会考,艺术、体育等学科属于模块课程,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选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类:理想教育课程(以生涯规划为核心)、品德修养课程(以习惯养成为核心)、感恩教育课程(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社会责任教育课程(以责任担当为核心),必选与自选结合,包含研学旅行、职业观察、公益社团等多种实践活动。其中,职业考察现已涉及15个领域30多家公司。

泡桐树中学副校长杨超说:“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改变学生学习生态的重要基础。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需要有什么样的课程。”

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

打造一片自然环境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在陶行知尊重儿童思想的引领下,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相信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里自主、自由地成长。

首先,营造自然的环境,大自然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活教材。十一幼的园区里栽种了多种果树和花草,石榴、枇杷、樱桃、南瓜,梨花、栀子、桂花,让儿童能领略到四季的变化。其次,创设了多元的生活区域,小医院、木工房、陶艺坊……孩子们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种植、采摘、制作酵素、观察蚯蚓、腌泡菜等等,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情境里“玩中学,玩中做”。

 

链接

生活教育的探索

四川之外,还有很多学校在探索生活教育方面走得很远、很深。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学校实际不同,学生性格不同,教育的形态也该是多元化的,这些小规模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

安吉游戏

“安吉游戏”是安吉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简称。它是基于浙江省安吉县的教育生态,改革探索出的一种以游戏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全新学前教育实践。

安吉县号称中国第一竹乡,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安吉的学前教育也因此想到了取法自然——给孩子们提供真实的、低结构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物,作为游戏材料。他们利用遍地的竹子制成梯子、秋千、桌椅,搭建茅屋、瞭望台;利用丰富的木材,切割、打磨成造型简单的大型建构积木、原生态的跷跷板、平衡木;利用丰富的沙土资源、水利资源,建成沙池、水池、泥池。在竹林中长大的安吉孩子,从小便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游戏,处处充满挑战,而决定如何获取、使用、改造这些自然宝物的人是孩子自己。

农科教结合学校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中学是一所升学不慌、就业不愁、致富不难的“活学校”。学校多年来坚持面向农村办学的思路,保持“农科”特色,开展热爱农村、热爱农科、热爱农民的“三热爱”教育,坚持普教、职教和成教三结合,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真正做到了服务农村和农民,为不同资质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道路。

“万物启蒙”课程联盟

“万物启蒙”课程是以钱峰为首的一群国内一线教师开发的中国文化通识课程。“以万物为教材,以世界为启蒙”,通过“格物”的学习方法,让课程呈现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让知识变得更加综合、立体、富有生活的气息、情感的色彩,更加符合人的认知发展和人类发展的规律,激发和调动孩子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认知到知识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再单一、直线条地去进行分学科式的思考,而是立足时空,对事物进行全面的、相互连接的认识。现已推出了《竹》《石》《瓷》《茶》《蝉》5本教材。

最近,“万物启蒙”课程联盟在重庆一个社区开办了“有光教育空间”,供儿童阅读,同时承办一些讲座、观影等活动,将来还会成为一个社区化的学习中心。

High Technology High School

200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公民领袖和教育家们联合创办了一所 High TechnologyHigh School( HTH)学校。这所学校没有考试、没有课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学生通过设计、完成、展示小组项目进行学习,完全采用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式教学)。学生无需考试也没有教科书,而是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老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

教育类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 MostLikely to Succeed)就追踪记录了这所学校两个组的学生的学习经历。

哥伦比亚的“新学校”模式

Vicky Colbert在哥伦比亚创办了“新学校”教育模式: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学校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南》,《学习指南》融教材、活动手册和教学指南为一体,每个年级一本,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各个学科整合,既有配图故事,又有实操性活动和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只用纸笔就完成理念先进的“个性化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学生既学习全国课程,也学习具有农村特色的内容,注重地方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传统医药等内容的学习和继承。教师通常是住校的,学校都有一块菜地和一块园圃,“工作角”和图书馆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还对社区开放。

“新学校”模式不仅在哥伦比亚全国农村成功运行,也被世界银行引入巴西、越南和津巴布韦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