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9期新闻周刊(总第326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区管校聘”破解师资配置瓶颈
《教育导报》2019年第9期新闻周刊(总第3266期) 导报三版

柔性推进、双向管理、管培结合,德阳市旌阳区——

“区管校聘”破解师资配置瓶颈

■本报记者何文鑫倪秀

城市学校学生人数爆满,由于缺编,无法招教师;乡村学校学生人数萎缩,老师却不少,但质量跟不上,又造成师资浪费;好学校骨干教师扎堆,导致学校之间差距拉大,进一步催生择校热。

上述问题都指向一个方向:区域内教师流动性不足,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出了问题。

早在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就联合出台文件,提出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实现城镇教师向农村学校轮岗。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势必面临重重阻力,如何有序过渡,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最终达到目的,成为试点区域不可回避的问题。

2014年,德阳市旌阳区启动“区管校聘”,一开始就避免一刀切的方式,逐步推进,探索出“柔性推进、双向管理、管培结合”模式。目前,区管教师已达141人,去年,有276人参与轮岗。

如何保证改革稳步推进?

分步实施、柔性推进、强化保障

2014年,旌阳区启动“区管校聘”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在学习外部经验时,旌阳区了解到,变“学校人”为“系统人”时,不少地方采用的是全员解聘后再全员竞聘的方式。急切的方式,导致教师情感上难以接受,也阻力重重。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骨干教师可能扎堆被聘到城市学校、原本就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旌阳区教师交流和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下简称交流和服务中心)主任付先庆说。

经过调研,旌阳区最终选择分步实施、柔性推进的方式,针对现状,分类施策。旌阳区将部分学校因学生人数自然减少而富余的教师编制核减,调整到交流和服务中心,动态调整。当年就有100余名教师放到中心,随后,将新招考招聘教师也放到中心。目前,中心有141名“区管校用”直管教师编制。

交流和服务中心除了直接调用系统人”,也同时采取鼓励和考核交流的方式,促进师资流动,均衡城乡教育。校长轮岗,人走编制跟着走;骨干教师轮岗,人走编制不动。第一年,教育局下任务,规定每个学校10%的教师要拿出来交流,推出来不合格的教师,教育局就退回去。

一些列保障措施及时跟进。旌阳区先后出台《德阳市旌阳区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实施方案》《交流教师考核办法》等文件,推动教师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区财政按照每学年2000元的人均考核奖励标准进行预算,用于交流教师专项考核。

组合拳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时,又不至于影响原有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流动打破了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也缓解了长期停留一地导致的职业倦怠感。

“用人更灵活,只要缺人,直接让中心派老师来就行了。”德阳市实验小学党总支副书记罗先述说,以前缺人但没有编制就无可奈何。

如何避免马太效应?

分类管理,双向考核,撬动教师轮岗交流

为了避免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问题,旌阳区将交流和服务中心直管教师与教师轮岗交流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校的需要,随时调派教师,努力向乡村学校输血。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即如何管理不同类型的老师,如何考核,如何持续推动?

旌阳区的学校分为城区、平坝地区、丘陵地区三类,最后一类师资和硬件相对滞后。记者来到丘陵地区学校通江学校,该校离城区远,教师流动性大,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2015年,经组织谈话,钱斌来到学校当校长。之前多年,钱斌在城区学校任教,并于2011年评上省级骨干教师。2013年,调到农村单设初中千秋中学担任副校长。

“区管校用”改革启动后,旌阳区大力推动这些骨干教师、有管理经验的能手充当先锋,到最需要他们的学校去。“这些老师有能力,有情怀,也想做事。”付先庆说,教育局加以动员,很快就得到响应。

很早就被评为骨干教师、后又当上城区学校校领导的许必华,一开始听到要去乡镇学校,内心不愿意。经过局里谈话,“自己也在想,自己达到一个高度了,是不是应该带动更多的人上台阶呢?”许必华说,他决定到旌阳区最远的柏隆初中,寒假在家就思考年后到任如何办学。

在钱斌、许必华这类愿意轮岗和付出的教师背后,是旌阳区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措施。该区建立专项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生活交通补助等补偿性机制,在干部选拔、职称评定、评优选先、培养培训等方面,对轮岗交流教师予以倾斜。

对于轮岗的骨干教师和“区管校聘”教师,在考核上采用双向考核,即服务学校评价,交流和服务中心考核。

理顺机制,有激励,轮岗交流常态化动起来。按照两年一轮,2014年纳入“轮岗交流”的干部教师256人;2016年纳入“轮岗交流”的干部教师260人,其中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比例超过30%;2018年更是达到276人,其中交流和服务中心直管教师137人,非直管教师139人。他们改变着乡村学校的面貌。

钱斌在通江学校改变学校教师只拼时间和汗水的教学方式,严格课堂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效率;开发校本课程,学生周二、三、四下午选课走班,上音乐、舞蹈、书法、农耕课;学校甚至与附近基地合作,开设STEM课程。

许必华发掘当地名人文化,与老师一道提出“成就最好的你”这一办学理念,营造书香校园,激励老师、学生静心读书,每天进步一点。“连我们学校厨师都说要提高厨艺,成为最好的厨师。门卫说要当最好的门卫。”许必华露出满足的笑容。

如何解决教师归属感不强的难题?

搭建多样化平台,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以往老师对“县管校聘”有意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归属感不强,与更多的人归到一个“单位”,难以相处,融合度、认可度都不高。旌阳区是否也难有妙招?

与“区管校聘”教师江海涛深度交流后,打消了记者的这一疑虑。

2016年,从中江县招考到旌阳区,江海涛成为一名“区管”教师。中心会针对每名教师开展3年职业规划指导,建立成长跟踪档案。

正式下放学校前,交流和服务中心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十分丰富。江海涛介绍,除了素质拓展,每天下午都有专题讲座。选岗时,江海涛选择去最远的柏隆。下派到学校后,可能才是这些“系统人”最难熬的时候,因为他们不是编制在学校的老师。

好在交流和服务中心的管理、培训和其他活动,并未停止。每名教师都有指定的优质学校跟岗机会,并有一名教师指导。江海涛就在实验小学跟岗实习一周,从语文学科教学、班主任管理到与家长沟通,什么都学。

跟岗实践后再返岗,江海涛又陆续参加了其他培训和访名校活动。基本功大赛、教育叙事文集、青年教师座谈会、书画展、读书沙龙……丰富的活动拉近了“系统人”的距离,消解了他们的陌生感和不适。有的老师结婚了,要回中心发喜糖,邀请大家一起分享喜悦。

他们在职称评定上,由服务学校评价,中心考核,不占用学校名额。“感觉更规范,机会更多。”江海涛说。

多样化的平台助推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水平,获得认可。两年服务期满,业务能力突出的江海涛被实验小学聘用。

链接

“县管校聘”改革

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实现城镇教师向农村学校轮岗,对轮岗交流教师比例也作了明确规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再次强调推进“县管校聘”改革。

2015年,教育部公布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名单,成都市成为19个改革示范区之一。

2017年,教育部公布第二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名单,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德阳市旌阳区在列。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再次提到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

成都市经验

成都在全市所有区县内推行教师“县管校聘”,实现城乡教师统筹管理,消除教师流动的制度障碍。每年底,成都市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会拿到一份成都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雇主”不是所在学校,而是一个叫教职工管理服务中心的机构。该机构对城乡教师的人事、户籍、保险、工资等进行统一管理。

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被教育主管部门派到学校任教,学校负责教师的日常工作安排与考核评价。不合格教师将待岗,甚至被退出教学岗位。

实现“县管校聘”后,温江区根据每所学校学生人数,重新核定每所学校编制,竞争上岗重新决定教师的去留,盘活了城乡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