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1期教师周刊(总第326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生涯教育:点亮学生前行的路
《教育导报》2019年第11期教师周刊(总第3268期) 导报一版

■成都市第七中学 毛道生

图片由棠湖中学提供

教育是给

学生“掌灯”和“引路”的事业,把学生引向何方,给学生搭建什么桥,这是学校的基本问题。生涯教育,既能以“立德

树人”来“上天”,又能以“选课走班”来

“入地”,成为当下国家课程改革和学校育人

模式变革的“新宠”。我们需要解决好三个问

题:生涯教育的历史脉络如何、内容体系如何、在学校如何落地生根。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点亮学生前行的路,帮助学生成为“幸福而完全的

人”,成为“中国脊梁”。

问题一

生涯教育是新话题吗?

对于生涯教育,有两个认识误区,在地缘上误为“舶来品”,在时间上误为“新生儿”。

生涯教育的概念确是“舶来品”,源于1971年美国教育署署长马兰博士根据当时美国面临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就业市场的脱节,出现了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和退学的问题所提出“生涯教育”的理念,意图通过生涯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计划,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生涯教育是因新一轮高考改革而得以显化和强化的。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模式改革,实行“6选3”或“7选3”的“选择高考科目”的改革。由于“如何选”的现实需求,倒逼社会、学校和家庭思考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中早已有相应概念和做法。“生涯”一词,源于中国2000年前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既是孔子的自我总结,更是以己为例来展开生涯教育。王阳明从小树立“读书做圣人”的追求,后来对弟子提出“圣人必可学而至”,这既是他自己的生涯规划,也是对弟子的生涯教育。岳母给岳飞刺字“精忠报国”,就是家庭教育中展开的生涯教育。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生涯教育也不是因为高考选考制度后新生的,而是因为选考制度所激发而成为眼前的焦点。在中小学教育中长期存在并广受重视的立志成才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认识自我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学业规划教育等,都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涯教育之所以一夜之间映入眼帘,是因原有的生涯教育存在主题不够鲜明、部分内容缺失等问题,特别是高校专业设置、社会职业需求等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比较薄弱。

强调生涯教育不是“舶来品”,不是“新生儿”,有两重意义。一、中国传统教育并不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词,我们应汲取和传承优秀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生涯教育是有根的,我们不必迷茫。二、正视现有基础教育的短板,要“补课”和“优化”的责任和行动,生涯教育是有用的,我们不能懈怠。致力于人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始终是教育的使命和目的。

教育不要丢掉“育人”和“育才”的两个“初心”,否则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昨天丢了生涯教育,今天丢了劳动教育,明天丢了审美教育。坚守初心,方能在反省中优化教育,方能主动迎接和应对挑战。

问题二

生涯教育内容有哪些?

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涯教育的定义和规定内容略有差别,甚至称呼也有差别,如生涯规划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等等。美国教育总署启动生涯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计划,拟出生涯认知 (career aware-ness)、生涯探索 (career exploration)、生涯定向 (careerorientation)、生涯准备 (career preparation)、生涯熟练(career proficiency)等步骤。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则对生涯教育定义为: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和开展生涯规划的发展性教育活动。生涯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在帮助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人生发展的价值定位、职业领域和发展路径等做出理性和科学的选择,成为个人满意和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抓纲务本,中小学教师不必过于纠缠这些概念上的术语差别和学术区别,要以“育人”和“育才”两个初心审视和推进自己的教育。

生涯教育围绕“育人”与“育才”两个“初心”来展开,因此其内容可以围绕“我”

与“社会”两个点来确定。

1 .认识自我——摸底“现实的我”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道德经》亦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回答好“我是谁”等问题是生涯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摸底“现实的我”。学校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师长评价、专业评价等多种途径中,经过多元互动、理性判断和综合评估来认识自己。当然,学生务必成为开放包容的人,避免成为盲目自信、封闭保守、独断专行的人。认识自我要定好“标杆”,有“跳一跳摸得到”的标杆,有利于形成悦纳自己又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理。

2 .定位自我——找准“关系的我”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省察生活,就是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人不仅具有主体性,更具有社会性,是在成全他人、维系人类和推动社会的过程中为自己“赋意”和“增值”。生涯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合理安置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找准“关系的我”,回答“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方向性的问题。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成为“中国脊梁”,防止滑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在生涯教育中的具体要求。

3 .规划自我——描绘“理想的我”

生涯教育,不能停留在“打鸡血”“灌鸡汤”的层面。生涯教育要帮助学生描绘“理想的我”之后,明确回答“阶段性的‘我’是什么样的”,从而明确发展愿景。具体来说,学校要指导学生制定“愿景像”和“路线图”,每一个阶段要达成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措施,对自己有何要求,寻求那些帮助等。这个规划,不局限于知识学习,还要把思想修养、品格完善、情感丰满、思维提升、能力训练等统揽其中,使之成为“完整的人”。

4 .发展自我——形成“进化的我”

生涯教育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很多青年迷惘的根源。生涯教育要提供实训舞台和体验平台,帮助学生成为“进化的我”,回答好“现在的‘我’该如何做”,由行而知。这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做好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做好发动和实施工作,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问题三

生涯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哪些?

生涯教育作为当下教育的“新星”和“明星”,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缺乏顶层设计、教师和家长意识不强、缺乏专业培训、学校文化支撑不足等。这使得学校和家长处于迷茫之中,个别学校则图方便外包和依赖社会服务机构,这是不恰当的。

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依靠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探索并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生涯教育体系。当然,学校要善于“借智借脑”和“整合资源”,消化吸收后内化为学校自身教育智慧,例如成都七中与“上海远播”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和师资培训合作,与“优彼致愿”等机构合作开展大学志愿介绍和个人职业倾向测试等服务活动,与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基地,等等。

学校生涯教育要整体性建构,统筹实施,计划推进,包括文化引领、育人模式、课程支撑、教育评估、活动设计、场地保障、经费支持、人员落实、资源整合、基地建设等等。对于生涯教育的课程和活动设计,可以从“主题性集中教育”和“弥散性渗透教育”两个维度去建构。

“主题性集中教育”,包括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志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团会等显性的、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具有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容集中等特点,是生涯教育的主体部分。例如,成都七中设立“学生发展中心”,统筹组织生涯教育活动;在高二年级停课一周组织“立志成才教育”,组织6场专家报告、设立15个职业指导坊、开展30多个职业体验项目,等等,帮助学生集中思考和实践体验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自我发展。

“弥散性渗透教育”,包括文化渗透、学科渗透、活动渗透、实践渗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成都七中“审是迁善,模范群伦”的校训和“全球视野,中国脊梁”培养目标,激励和引领七中学子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带着责任和使命去不断追求卓越;要求教师秉持“人文滋养,个性成才”的价值追求,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价值引领;学校70多个学生社团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和锤炼自我的舞台。

总之,生涯教育既是教育的时代课题,要借势以生涯教育来检视和梳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和育人模式,推进学校品质发展和特色发展。学校生涯教育以提升自我认识为基础,以内省、体验、思辨、实训、评估等为手段,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点亮学生成长之路,才能践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