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2期新闻周刊(总第326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内江市市中区:落实《指南》,离不开高素质幼师队伍
《教育导报》2019年第12期新闻周刊(总第3269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何元凯

内江市第二幼儿园的操场上,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人手一个篮球,在响亮的口哨中不断地变化,一会儿单手熟练地拍打篮球,一会儿左右手连续拍球。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入,小朋友们更加活力四射,一个个动作灵敏,手脚协调。

“通过篮球操,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手眼等配合能力,让幼儿在增强体质的同时锻炼了各种能力。”内江二幼园长邓光容说,幼儿篮球活动一直被作为该园的特色课程进行开展,近年来,教师们精心研究,探索出多种幼儿篮球的教学方法,这套篮球操也正是老师们的课题成果。

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离不开高素质的幼师队伍。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断强化培训,搭建幼师专业成长平台,提升学前教育保教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该区被确定为内江市首个贯彻《指南》实验区,3所区属省级示范幼儿园办学特色突出,幼儿学习区游戏、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工作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给年轻教师勾画清晰的成长路径

曾经,幼师紧缺是市中区学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近年来,该区大力投入,幼儿园师资逐渐得到补充。但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数量上的补充,更要在教师素质上下功夫,为此,该区一方面在入口关要求专业对口,更在幼师专业成长上大力支持。

内江市第二幼儿园教师朱玉玲前不久刚参加完区级骨干幼师培训。2008年进入内江二幼,刚入职不久,她就和所有新老师一样,被要求写下了对自己3年职业发展的规划,经过3年的传帮带,自己比较成熟后,再与区级或市级骨干结对以进一步“升华”。朱玉玲表示,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培养,让新老师们找到清晰的发展路径,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成长起来。

在内江市第一幼儿园,所有老师都有自己的艺术特长。园长梅红介绍,艺术教育正是该园最大的办园特色,该园专门制订了特色教师培养计划。新教师入岗时,一幼组织培训会对新教师进行细致、全面的梳理规划,让新教师从其自身优劣势、急需得到的帮助与指导,系统全面地剖析自我。每一名老师都要在新手期找准自身特点,确定发展方向,然后据此与相应的老师结对,根据其特长打磨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内江一幼以音乐美术构建主体课程,又结合本土特色,打造出自己的“课程超市”。

为促进幼师专业成长,市中区成立了邓光容、梅红“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搭建起促进中青年骨干幼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为更多优秀幼儿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该区还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构建起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开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民办幼儿园教材、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一系列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国培、岗位培训、技能比武、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园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打造一支有科研能力的幼师队伍

“对科研的重视,为幼儿园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基础,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平台。”朱玉玲现在已是内江二幼的教科室成员、年级教研组长,是该园在研市级课题《幼儿园古诗文诵读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她介绍,二幼每个老师都必须参加课题,10年来,她自己已经主研或参加4个课题。研究就要出成果,结题时,优秀课题成果将在市级层面推广。与示范园结对的薄弱园,受益则更加直接。

为提升幼儿园科研水平,市中区健全学前三级教研网络,成立了内江一幼、内江二幼等骨干幼儿园为龙头的协作片区联合教研组,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保教经验交流,积极推广学前教育优秀教研成果。

作为内江市学前教育阶段教研教改的“领头羊”,市中区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彰显各自在教研教改上的特色示范功能,引领全市幼教改革。近三年,该区学前阶段1项省级、3项市级、7项区级立项课题顺利结题,其中,获得省、市政府教育科研成果奖各3项,市教育科研成果奖4项。

对薄弱园的帮扶不仅是将现成的教研成果移植过去,示范园更要带动薄弱园的教研能力。近期,内江一幼与白马中心幼儿园、淘宝贝幼儿园,一起开展了《幼儿园早操反思研讨》联合教研,老师们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从班级早操的特色亮点、问题不足和调整完善三方面进行交流、反思,共同研讨大中小年龄段的早操选材、早操结构、早操创编等相关问题。学会“研”,正是联合教研的主要目的。

通过“示范园—乡镇中心幼儿园—一般园”三级指导帮扶网络、城乡“区对区、园对园”合作等项目,内江市市中区有效提高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的辐射力度,带动起薄弱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