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2期(总第297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扶贫乘“云”而上
■本报记者 鲁磊 倪秀
《教育导报》2016年第82期(总第2979期) 导报一版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成都市,以优质资源为“杠杆”,以技术革新为“支点”,“撬动”教育现代化,服务民族教育。

石室中学是成都优质的学校之一,在四川省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十年行动计划”中,学校以派驻支教老师为主要形式,对口帮扶理塘县的一所中学。“近几年,四川大力推进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位置最边远、条件最艰苦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都实现了乡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班班通设备的全覆盖。”石室中学校长田间说,当硬件建设基本完成,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如何建好、用好“互联网+教育”平台,帮助薄弱学校提升“造血能力”,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

网校”连起千里之外的师生

电子白板上播放的视频里,石室中学的老师神采飞扬。这是记者在康定中学“石室祥云”网班看到的场景,授课的是成都石室中学的英语老师。大屏幕将相隔几百公里的课堂紧紧连在了一起。

2013年秋季,“石室祥云”网班正式上线。短短3年时间,网班已开设8个,涵盖从初一到高三的直播课程42门,日均直播课程超过52次,覆盖四川省18个市州的295个教学班,惠及边远薄弱学校的教师2000余人、学生20000余人。

“石室祥云”的发展速度为何如此之快?田间介绍,成都市近年来推进“未来学校”“数字校园”,让学校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让网络课堂内容更具普适性、观摩性、互动性。同时,学校开发出了网络直播、点播,电视点播等形式多样的推送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已有条件和实际需求获取资源。

早在2002年,不少民族地区的学校与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合作,开办了以卫星传输为主的远程直播教学班。成都七中网校不断摸索和改进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快速、高效的教学资源配置平台。

近几年,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初中)、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机关三幼等优质学校纷纷“加盟”,让七中网校囊括了从成都幼儿园到高中最优质的课程资源,目前已辐射到全国9个省市,近22万学生从中受益。

我们不只是“搬运工”

“网络课堂像看电视,学生会不会走神儿?”“优质学校的老师讲课,孩子们能跟得上么?”“这样一来,我们的老师还能干什么呢?”2015年,当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刚刚引入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学校时,老师们炸开了锅。

“开始很不适应,特别是老师的职责如何重新定位。”安仁镇学校语文骨干教师杨洁被安排担任网班班主任,她说在直播教学中,正课都由近端学校教师实施,远端学校的教师则“退居二线”,“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她说。

这种担忧很快被打消。网校的初中教学为远程录播,远端教师可以在录播课前预习前端课堂实录和教案,根据本地实际进行等同教学,或以“增、删、停、补”等方式,对网班教学进行二次开发。

“学生听完网课后效果参差不齐,这时就更需要远端老师查漏补缺,有针对性辅导。”杨洁说,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来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育观念。“要从‘教师’变成‘导师’,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动力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支教,并不是一股脑儿把资源‘倒’给薄弱学校。”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周雄俊告诉记者,过去“移植课堂”、“复制资源”是教育帮扶的惯用办法,但如果将优质学校的课堂原封不动地搬入薄弱学校,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我们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搬运工’。”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战略发展总监杜明来说,经过十余年摸索,网校确立了“扬峰填谷”的教学模式,即名校支援薄弱学校,自己也要在教学手段、帮扶理念、传播途径上不断优化。

以需求为导向,兼顾不同学段的学情特点,目前,网校已研发了幼儿园“观摩式”、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高中直播等远程教学手段,让优质教育在不同地域都能扎根、生长。

形成“协进共生”的良好生态

“远端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还有没有疑问?”成都市实验小学课堂上,教师方慧敏通过表情和语言提醒,不时与视频中的远端学生进行互动。相对于自己面对面的“近端”学生,在网校里,老师们把通过视频学习的同学成为“远端”。拥有“远端意识”是网校老师的必备能力。

“一次,一个云南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提出了语文问题:‘曲线’的‘曲’字到底读一声还是三声。问题虽小,却关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课后,方慧敏马上通过远程系统和远端老师沟通,解决了这一问题。

“虽然眼前只有几十个学生,但心中却要装着数万学生。因为有远端的存在,让近端不敢懈怠。”方慧敏说,现在,近端的老师们每天都要和远端老师交流问题,和网校聘请的教学专家“磨”教案,反过来又让近端学校的教学越来越精细、越有普适性。

周雄俊认为,成都市的“智慧帮扶”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了良性的教育生态:帮校长建立了广阔的“朋友圈”,别的学校的管理经验,可看可学;帮教师建立了高水平的“工作室”,让同地区的教学问题可共同探讨、寻找共性;帮学生建立新的“学习团”,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解题的方法不止有一种、成才的道路不止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