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4期教师周刊(总第327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玩转学科“跨界” 课堂连接生活——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开展项目式学习侧记
《教育导报》2019年第14期教师周刊(总第3271期) 导报二版

实习生 夏清云 本报记者 周睿

“下课啦,我们一起去操场玩吧。瞧,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羽毛球拍,我们一起去打羽毛球吧。”“好啊,我们去跑道上打吧。”“不行,那样会影响跑步的同学。”“那我们去操场的篮球架下打吧。”“唉,有人了。看来我新买的球拍无用武之地了。要是学校有一块专门的羽毛球场地就好了。”……日前,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以“学习设计,思维可建”为主题的第四届教学节上,几名学生用情景剧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开启了他们的项目式学习之旅。

当天,东城根街小学的师生通过生动的课堂、趣味的游戏,分享了他们的项目式学习成果。该校二至六年级学生通过为期一个月的“项目式学习”,把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深度融合,让学习连接生活,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操场,师生脑洞大开

“我们把跑道移到了教学楼的南方,将中间的操场设计为两个羽毛球场,并分别和气排球场、足球场合二为一,一地多用,发挥场地更大的价值。”“我们在操场空置的墙上设置了数独、华容道等数学游戏,既不占面积又能增加新的活动项目,可以吸引更多同学来玩,避免其他区域拥堵。”“我们打算把没有利用到的过道用起来,设置为棋类区。”……教学节上,东城根街小学四年级师生带来了以“设计我们的操场”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课堂展示。

通过前期的语文课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操场的历史,认识了操场的不同功能分区,设计了理想中的操场。紧接着,数学课又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完成了操场平面图的绘制,并借助评价量表,对操场的设计进行合理优化。当天的展示课上,数学老师曹燕刚以思维导图为依托,带领学生们对操场的运动区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我们的操场很小,怎样设计才能让每一块地都有用?”曹燕刚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地多用、能用尽用、墙面巧用”3种方法,带着这3个优化方案,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一步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棋类区的小组,把棋台位置移到了操场西边的小通道,不仅不占位置,还有树荫遮阳;打算在墙面设置数学游戏区的小组,听取了大家的建议,移走墙角的花台,并保护好墙上的皮影画。

课上,除了有学生的精彩生成,学校全体教师也通过抽签的方式组建成3个学习小组,参与到学习中来。其中一组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操场设计方案,而这个方案却立刻遭到了学生的质疑:“起跑位置设置不合理,容纳不了多个学生同时起跑,拉拉队员和裁判也没有足够的场地,有安全隐患。”“篮球架设置在操场中间,可能会影响学生做操。”面对质疑,老师们一一给出解答,课堂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师生们的设计方案也在碰撞中不断优化。看到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校长赖晗梅当场表态,学校将采纳部分学生的设计方案,优选可操作的设计点,于今年春天在学校操场落地,并刻上设计者的名字。

随后的科学课上,蔡姗老师则带领学生们解决“在优化操场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该如何处理”这一新问题。蔡姗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影响声音的因素,探讨减少噪音的方法,然后给每个小组发放实验道具,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学生们得出绿植既能减少噪音还能美化环境,多种一些树能阻止声音传播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明白了树木的疏密、高低和数量都是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据学校老师们介绍,“优化我们的操场”项目式学习不仅涉及语文、数学、科学学科,美术课上,学生们学习空间构图、色彩搭配,用美术语言创作设计理想中的操场,用立体剖面图优化操场设计;体育课上,学生们认识操场上的运动项目,了解不同种类的正规运动场地的尺寸要求,优化心目中的操场。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推手,围绕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展开学习活动,建构起基于学习者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世界,领会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

 

5个 PBL课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

教学节当天一大早,东城根街小学的师生就在操场上忙活起来,琳琅满目的“超市”、制作陀螺的闯关游戏、合唱团的精彩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不少老师和家长,他们纷纷参与到游戏中来,答题闯关、加盖印章、用换得购物币在“超市”里购买喜欢的“商品”。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东城根街小学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展,二到六年级师生用充满创意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月来的项目式学习成果。2018年下学期开学初,学校便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全体老师进行跨学科教研,老师们从学生生活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立了5个 PBL课程:二年级研究“什么样的陀螺转得又快又稳”;三年级研究“怎样进行购物”;四年级的主题是“优化我们的操场”;五年级研究“水有多重要”;六年级则探寻“母亲河之谜”。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多个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各学科老师联合打造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阶思维、合作能力。

六年级的学习主题是“母亲河之谜”。学生制作的小报上,有描写黄河的古诗词,还附上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有关于黄河的传说、歌唱黄河的歌曲;学生还手绘地图,研究黄河流经的城市和当地的环境;有学生还将学习延伸开来,调查了成都的母亲河,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说到这个学习主题,科学老师郭睿感触颇深。他曾收到一幅学生送的名为“赤焰湖鸟”的画,画面用色大胆,极富想象力,画上还配上了文字说明:长长的嘴巴可以很好地捕鱼,大大的嘴囊可以储存食物,细密的羽毛可以保暖,它适合生长在寒冷的湖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收到这张与科学知识相悖的虚拟想象图画,郭睿有些哭笑不得,只能礼貌地表示了谢意。直到和六年级学生一起学习“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课时,他突然从这幅画里得到了启发。

经过反复推敲,郭睿和学生一起选定了用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来研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学生思维固化了,一时无从下手。这时,郭睿想到了“赤焰湖鸟”这幅画。黄河几乎跨越了中国所有的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极其复杂,这幅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画不正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和讨论的素材,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吗?第二次组织讨论时,郭睿特意带上了这幅画。如他所料,当图画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大家的思维一下便打开了,学生争相发言,指出画里不科学的地方,研究的方向也丰富起来:有的小组想探究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有的小组决定研究黄河流域百年生物物种变化;有的小组想尝试制作小报,倡议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

东城根街小学校长赖晗梅介绍,继上学年开展项目式学习后,师生们发现,项目式学习不仅能打破传统、改变课堂,与学生共建全新的、立体化的学习场,而且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到最终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在学习中让核心素养落地。本学期,学校围绕“教学设计向学习设计转变,课堂让思维可见、思维可建、思维可践”的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学生设计了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主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养,项目式学习是学习方式的转型,而不是一次综合活动,它为孩子们提供多学科、多维度、多种方式并进的解决问题的视野。”赖晗梅说,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还把所有学科老师卷入进来,利用他们所教授的学科知识,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老师们也在一次次的跨学科教研中,提升了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