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4期教师周刊(总第327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校长的专业修养:向“教育家”迈进
《教育导报》2019年第14期教师周刊(总第3271期) 导报三版

 

■本报记者胡敏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在办学思想、教育科研、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决定一所学校的发展和面貌。为引领校长的专业提升,推动成都市锦江区教育整体高位优质均衡发展,锦江区教育局开展“锦江教育改革论坛”,优质学校轮流坐庄,邀请全区中小幼校(园)长交流办学经验。

“校长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整个学校管理的成败。校长要把成长为有思想、有内涵、有建树、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家型校长作为目标。”锦江区教育局局长吴海乐表示,锦江教育改革论坛,既是学校之间交流经验,实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区域内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实现校长管理效能提升,学校、教师、学生优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被称为“校长亮剑”和“校长培训班”的“锦江区教育论坛”,对校长来说,有全区校长在台下当观众,还要接受校长们的随机发问,必须拿出办学的“看家本领”。

本报记者参与了三场活动,发现校长们在面临处于不同发展类型的学校时,无一例外都将教育科研作为突破口,引领学校实现办学品质的全面提升。

范例1

科研兴校的“得胜”秘诀

一所由村属学校合并的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是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子弟。如何让这所学校树立品牌,赢得口碑,对校长的挑战可想而知。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校长姒建明推动这所学校从常规立校、特色扬校到科研兴校三个阶段的升级打造,成功地让它华丽转身,跻身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2006年,学校由得胜小学、红专小学合并,更名为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之初,通过“三度教研”课题研究建立了较好的教研运行机制,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姒建明分析学生优势:吃苦耐劳、比较好动、身体素质好,加上家长对孩子的艺体特长也有期望,提出将跆拳道、足球作为学校特色引入课堂。100%的孩子接触足球,了解足球技能,学校也多次代表省、市参加足球大赛并获得各种荣誉,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优秀学校、中国足球发展试点城市定点学校。学校也因“足球小学”而扬名。

一时间,因“足球小学”的名声,得胜分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姒建明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关注点再次转向了课堂。“三度教研”实施几年之后,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让课堂提档升级,如何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处的问题,再次摆在老师们面前。得胜分校找到了“理解性学习”这个切入点。

理解性学习是触发深层兴趣、情感思维的学习,是触及心灵的学习,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学习,是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给学生理解性学习提供阶梯教学策略。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得胜分校建立起“理解性学习”的成熟模式:基于分科课型的理解性学习,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从理解的维度、能力层次、理解内容和导学支架,为学生理解性学习搭建支架;基于内容统整的阶梯教学,在学科内通过主题和方法的统整,打通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探·创”联动的项目式学习,以各种探秘活动为主题,通过目标联动、学科联动、师生联动、思维联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

姒建明还发动有想法的教师组成先行小组,在课题研究中先行先试,成为了一支强大的科研力量。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有教师文章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各级各类学科现场赛课成绩优异,学生学业水平在各项检测中名列前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优质学校。

范例2

用“项目式研究”成就师生

面对已经有自己独特文化和品牌的优质学校,如何引领团队实现高位突破?这是2016年摆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校长刘莉面前的难题。一纸调令,刘莉从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来到新学校。一千多个家庭、七十余名教职工翘首以待,新校长将如何引领学校保持优势,走向更优?

刘莉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先走近师生、家长,解码学校的文化基因。在走廊、操场、食堂,学校的各个角落,刘莉用非正式的形式,和教师挨个交流。慢慢地,这个随和的校长获得了老师的认同,有老师主动敲门,谈自己正在做的科研项目,希望学校给予支持。

刘莉找到了万科分校一以贯之的抓课程、课堂、课题研究的办学路径,但接下来往哪个方向走,还不太明朗。学校年度赛课,一堂特殊课例引起刘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为残疾孩子设计的特殊拐杖,他们在充满爱心的研究中各抒己见,展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令人眼前一亮。

这堂课点燃了学校“项目式研究”的星星之火。老师们纷纷拿出项目计划书,学校行政团队、教研室、项目教师团队多轮碰撞,找准研究基础:结合学校已有的 STEM研究基础,加上“设计思维”这一工具,将项目式研究作为切口,探索学与教的变革。

就这样,项目式研究走进了2个试点年级学生的课程中,项目式学习开始在万科分校生长。

基于设计思维的项目式学习,即以“设计思维”为抓手,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技术工具的介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心理品质的培养。项目式学习,跨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给孩子提供充分的项目探究内容。孩子们提出了解决校门口拥堵、解决小区停车位不足、桥的设计等项目,完成了团队打造、调查走访、头脑风暴、设计方案、迭代方案、展示成果等过程,锻炼设计思维能力。

项目式学习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还成就了老师。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退居幕后,担任“幕后军师”,需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认知工具,比如 SMART分析法、谏友7步法、SWOT分析工具、 PDCA循环规则工具、六顶思考帽、金字塔思维法等六大思维认知工具,和 QQ视频、 ZOOM云视频会议、 CCtalk等技术工具。教师要看懂孩子的行为,掌握表现性评价,以便给予恰当的指导。

根据项目需要,建立的“ Uber式教师资源库”,融入了学长、家长、其他学科教师、校工、社会人士等对项目式学习中的能予以专业支持的人群,让学校教育突破了围墙的藩篱。

这两年,万科分校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学生实践更有创新,理解更有深度,思维更加高阶,动机生成高涨;教师获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区级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等各种荣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范例3

旗帜鲜明提出“儿童研究”

成都市小学的“五朵金花”,代表成都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五所小学。近几年,“五朵金花”学校纷纷换帅,原天涯石小学校长黄敏洁来到“五朵金花”之一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新掌门。

黄敏洁是数学特级教师,成都市首批特级校长。在她的带领下,天涯石小学从一所不知名的普通小学,成为家长口中的“锦江区三驾马车”之一。老师、家长、社会都在关注,名校长+名校,会给拥有110年历史的学校带来怎样的变化?

黄敏洁从成师附小的传统中寻找创新的生长点。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具有“师范”基因,这里的老师不仅要教学生,还要成为老师的老师,在教育事业的追求中、在教育科研的研究中、在每堂课的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和引领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师附小的情知教学研究颇具影响力;2005年,学校开始教材解读的研究,2009年,学校开始“学生主体学堂”的探究之路。

如今,“主体学堂”的研究走到10年,黄敏洁认为到了一个“拐点”,那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研究”。她解释,从学生到儿童,意味着视角的转换,儿童既有小学生的特点,又不仅限于此,还要关注儿童本身的成长规律。

在这样的理念下,主体学堂形成了“三学一导”的基本教学模式,学生个体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与教师导学相结合,学生呈现学习主动、交流互动、多元活动、成长生动的生命状态。

教师的教研方式也彻底改变,形成了以学为中心的儿童研究模式: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认识儿童是全面关注儿童的各个方面,发现儿童是发现儿童的个性、差异性和可能性,发展儿童则是要关注个体现实状态和儿童“主体”长远的生命状态。从联动解读教材、丰富学科课型两方面,成师附小完成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的系统构建。让学生活动真正成为教室的中心。学生评价也随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三学一导”的教学模式,到以学为中心的儿童研究模式,学校逐步形成“学生成长乐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栖息地”的儿童本位校园文化,也让一所百年名校始终走在教育科研的前沿。

“成师附小的转向代表了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周林评价,儿童抓得越好,教育的本质把握得越好,把教研的关注点转向儿童,就是找到了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丰富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