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4期教师周刊(总第327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个残疾教师的梦想和幸福——记平昌县青凤小学赵垭村小教师杨勇
《教育导报》2019年第14期教师周刊(总第3271期) 导报四版

■王玉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说起平昌县青凤小学赵垭村小教师杨勇,“残疾”是始终绕不过的话题。这位因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左脚比右脚短了1公分的跛足教师,却为无数山里娃插上了逐梦的翅膀。

命运的捉弄,让他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童年,就不得不承受小儿麻痹症带来的巨大痛楚;顽强的抗争,让他残缺的躯体积蓄着强大能量,痴迷于教书育人。2016年,杨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人民满意教师”荣誉称号。

 

“知识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

在踏上三尺讲台之前,杨勇的人生道路堪称坎坷。刚满3周岁,一次意外的摔倒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妈妈后来跟我说,当时我在院坝中玩耍,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了,着地一侧的手脚不断抽搐,双手紧握成拳头,五根手指拉都拉不直。”杨勇回忆,当时家人就觉得他不对劲,送到县医院后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

在杨勇的童年记忆里,总是跟着父母颠簸在漫长而艰辛的求医路上。“很多次,我从睡梦中醒来,看到父亲正在为我的手脚推拿按摩,母亲在一旁暗暗地抹眼泪。……”说到这里,杨勇有些哽咽。后来,杨勇逐渐学会了站立,慢慢能拄着拐杖走路。

到了入学的年龄,父母替杨勇报了名。上学后,杨勇开始尝试不要拐杖走路。短短的上学路,别的孩子只需20多分钟,他却要经历40多分钟甚至1个小时的艰辛努力才能到学校。“不用拐杖走路会更洒脱些,但摔跤的次数也更多了。”他笑着说,“那时候不怕疼,跌倒了爬起来又继续走。”

从小经受磨砺的杨勇,总是比同龄孩子懂事些,学习上也比别的孩子更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用阳光般的热情温暖着我,让我把‘上天的不公’化成了前行的动力。”杨勇说,“也就是那时,心里便有了当教师的梦想。”

参加中考,杨勇填报了师范学校。然而,身体的残疾却让他的梦想破灭了。几经波折,他被补录到一所中专学校,就读工商管理专业。

中专毕业后,杨勇的“教师梦”没有熄灭。他一边打工,一边自学。通过自学考试,先后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参加成人高考,顺利获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

2007年,杨勇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回到了他的老家赵垭村,成为一名村小教师。他说:“上帝为我关上了一扇门,知识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

“当老师真的特别幸福”

今年36岁的杨勇,当教师已有11个年头。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腿脚不灵便,杨勇总会遇到一些明里暗里的质疑甚至嘲笑,自尊心也曾因此受到过伤害。他说:“有的家长不信任也很正常,但我就有那么一股劲,要用行动证明自己能把孩子们教好。”

在他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教学参考用书,涉及到小学所有学段,涵盖了所有学科。“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教育,每个班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他说,“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一科都不能落下。”他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充电”,看课堂实录、听名师讲课,并结合班情、学情找差距、补短板,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素养。

教学对杨勇而言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他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清楚班里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对学困生他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经常利用课间“开小灶”,以保证所教知识完全被孩子吸收。

与他交谈时恰巧是学校课间休息时间,走在走廊上,不时有学生特意凑近与他打招呼。“杨老师好!”听到学生一句句简单的问好,杨勇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他说:“当老师真的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学生小欣说:“杨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我们都很容易听懂,大家都喜欢听他上课。”

兢兢业业的杨勇很快在教师中脱颖而出,他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认可。

“吃再多的苦都觉得值”

杨勇是村校主任,也是后勤人员。赵垭村小所在的位置被人们戏称为“干家坝”,每逢秋冬季节,降雨少,附近严重缺水,每天都要到乡亲家中去找水才能保证学生营养餐用水所需。

可是,对于杨勇来说,挑水的艰难远远超过找水的困难。桶中的水总是经不住颠簸,本就未盛满的两桶水,到学校后能剩下三分之一便是万幸。别人只需一趟就能解决的一担水,杨勇需来回三四次,但他硬是咬着牙坚持到饮水工程的启动。他说:“看到孩子们脸上纯真的微笑,吃再多的苦都觉得值。”

近年来,新老师走了又来,来了又走,但杨勇始终坚守“阵地”。他长期从事复式班教学,有时是一三年级一起上,有时是二四年级一起。他每天至少要上5节课,每节课40分钟,平均一天差不多要站4个小时。4个小时,对于平常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杨勇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是这么多年来,杨勇始终坚持站着讲课。

“其实,坐着也可以讲课,有些贴心的孩子还劝我坐着讲。但是坐着讲就没有激情了,也感染不了学生。”他说,“有时也会觉得累,但是下课稍微休息一下就好了。”

“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

2010年,对于杨勇来说是特别幸福的一年。那一年,温柔、贤淑的孙春容同他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和他一起建立了温暖的小家。

妻子很善良,也很体贴。为了方便杨勇出行,她学会了骑摩托车,当起了他上学、放学的专职司机;为了更好地照顾杨勇的起居,她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同杨勇一起教书育人。

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很多,几年来,在青凤镇赵垭村崎岖的山路上,总会留下杨勇单薄而坚定的身影,那是他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他还主动与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每隔半个月,便让家长和学生进行一次视频通话,使亲子关系不疏远。妻子孙春容也自觉担起了“爱心妈妈”的角色,经常为孩子们梳头、洗衣,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校园里,总是回荡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无忧的嬉笑声。

说起丈夫,妻子孙春容满脸笑容。“他虽然腿有残疾,但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我们过得很幸福。”现在,杨勇和妻子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家里的欢声笑语也更多了。

看到乡村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校园环境一年年变好,杨勇感觉特别欣慰,他说:“我始终坚信,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