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17期新闻周刊(总第327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第一书记给“大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葛仁鑫
《教育导报》2019年第17期新闻周刊(总第3274期) 导报一版

“大风吹”“吹什么?”“吹,穿白衣服的人。”老师大风吹的游戏指令一下,穿白衣服的同学迅速站起来,偶尔出现一两个反应慢的人,引出全班一阵欢笑。春节前,雷波县马湖乡大杉坪村第一书记刘传星来到马湖小学,给40余名“大学生”上了特殊的两节课。

这些“大学生”并非来自大学,而都是超龄的辍学学生,他们大多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已经为人父母。为了帮助这些超龄辍学人员达到相应学业水平,雷波县组织学业补偿班,对1400余名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超龄学生进行短期集中培训。

刘传星由省教科院派驻马湖乡大杉坪村参加扶贫工作,为了给这些辍学的超龄学生真正的帮助,他准备了“我的情绪我作主”和“我的职业理想”两门课。

“考虑到这些学生大多在外务工,要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而情绪是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第一门课上,刘传星引导同学们识别、体验了不同的情绪,介绍并练习了各种情绪调适方法。

当天,雷波县阳光明媚,看着窗外的好天气,刘传星临时决定把第二门课调整到户外,晒着冬天的暖阳,同学们畅想着各自的未来。在“我的职业理想”一课上,刘传星带着同学们玩“听词抓手指”游戏,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兴趣、性格、职业能力和价值观。“你去给别人理发,现在有那么多理发店,那么多学徒,你要思考怎样才能跟别人不一样,这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作为教育系统派驻雷波的扶贫干部,刘传星一直坚信教育扶贫的力量。“教育是一个慢活,也是一个细活,先通过教育改变人的观念,才能改变几十年如一日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让当地真正走上脱贫的道路。”除了常规的控辍保学工作,刘传星所在的大杉坪村还通过农民夜校等方式为当地群众输送知识,并参与组织“彝区孩子走出大山看世界”活动,他两年时间里先后带领了80余名彝族孩子前往成都、北京、杭州等地参观学习,为他们开拓自己的视野。

在新的一年里,刘传星和雷波县其他扶贫干部一样,希望雷波能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而对于大杉坪村,刘传星的愿望也和村民们一样,希望群众的腰包能够鼓起来,让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都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