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20期教师周刊(总第327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语文老师不能不看的书
《教育导报》2019年第20期教师周刊(总第3277期) 导报四版

■唐玖江

中小学写作要求写真实、表达真情实感,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是这样规定的。然而,现实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很“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带着这种疑问,西南大学文学院魏小娜教授深入批判了传统的写作教学,建构了真实写作新形态,并在其博士论文《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真实写作教学研究》。

魏小娜指出,我国中小学传统真实写作重视客观摹写、张扬主观表达、重视真情实感,其理论基础是传统语言观、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和诚信伦理文化,但这些理论基础已经限制甚至阻碍了真实写作的良性发展,使其出现理论基础缺乏教育学检验、教学目的与手段错位、教学内容匮乏和褊狭的缺陷。魏小娜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真实性评价理论和整体语言理论,建构了新的真实写作内涵,认为应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作本质上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的写作,其关键要素是“真实的情境”(场景、目的、读者)和“真实的写作任务”(有意义、动态生成、需要认知参与的任务),重在“写作过程的真实”。

在教学设计上,魏小娜强调进行真实写作课堂教学必须细化课型,课型可分为“交际功能写作课型”“逻辑写作技能训练课型”“跨学科写作课型”“研究性写作课型”。在写作试题编制上,真实写作的任务类型可分为“资料加工型写作任务”“事务型写作任务”“交际型写作任务”“论辩型写作任务”“学术研究类写作任务”。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文化实践情境理论、学校课程的跨学科统整、语文能力统整等方面进行。

本书的核心是建构真实写作新理论,并将其纳入中小学写作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环节,即让这一理论课程化、教材化、教学化,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设计了教材的样章。

更重要的是,本书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以前轻视或忽视的领域,如认知写作、交际功能写作、逻辑写作、跨学科写作、研究性写作。认知写作指有助于思考、学习和研究的写作,即“通过写作而学习”;交际功能写作指通过写作解决特定交际语境下的交际任务。逻辑写作指训练学生掌握特定的理性的逻辑思维技能;跨学科写作指借助特定的写作形式促进学校其他课程的学习;研究性写作指使学生学会展开真实的研究(调查研究、文献阅读研究),即“基于研究而写作”。

魏小娜鲜明地指出,写作除了表情达意之外,还是交流、组织、发表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学习新知、提高认知、解决问题、应对工作和生活事务的重要手段。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即根据具体情境和写作任务不断深化认识、调整思路的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境和写作任务选择恰当的文体种类、表达方式和写作技能,完成真实的写作任务。在笔者看来,这才是中小学写作课程应有的理念。

这本书研制开发的一系列知识极大地拓宽了中小学写作视野,丰富了中小学写作内容,有助于解决目前读者意识、写作目的、理性认知缺失,文体特征混乱等突出问题,对语文老师来讲,这样的书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