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24期教师周刊(总第328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振兴乡村教育,路在何方?
《教育导报》2019年第24期教师周刊(总第3281期) 导报一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教育部召开的教育新春系列第四场发布会传出消息,我国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焕发出新活力。当前,我国有乡村教师290多万人,其中中小学近250万人,幼儿园42万多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近170万人,占58 .3%。

而在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正在加快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2018年,中央财政拨款45亿元,已惠及127万名乡村教师。据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四川省马边县建设乡光辉中心校校长李学梅介绍,她现在月薪达7000多元。

众所周知,乡村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发展的“短板”,而乡村教师又是“短板”的“短板”,解决短板问题,必须立足乡村教育的现实。在笔者看来,振兴我国乡村教育,必须抓住两大关键点,一是乡村师资建设,二是乡村教育模式改革。加强乡村师资建设的重点在于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革乡村教育模式的重点在于打破升学教育模式,把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改革乡村教育内容以及对乡村学校办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之一:乡村师资建设

◆探索经费保障机制

让薪资更有吸引力

对于来自国家级贫困县马边县的李校长的月薪达到7000多元,网上的议论很多,有网友认为贫困县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很不错,甚至有些“羡慕”。客观而言,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乡村教师的待遇在持续提高,国家级贫困县的学校校长能拿到月薪7000元,这是了不起的突破与进步。

比如,四川就鼓励全省各地通过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等方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四川各地通过建设教师公寓、周转房或实施租房补贴等方式,让农村教师住有所居;实施农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在进修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农村青年教师倾斜,并要求落实好“四大片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地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确保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不低于400元。

但是,还要进一步追问,7000元是校长的月薪,刚工作的乡村教师能拿多少?就是7000元月薪,能吸引优秀人才去贫困地区任教吗?这一月薪水平真的高吗?我国乡村教师的整体待遇水平究竟如何?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今年初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县城、镇、乡、村屯中学一级教师每月实发工资分别为3248 .3元、4344 .2元、4097元、4155 .2元;县城、镇、乡、村屯小学高级教师每月实发工资分别为3461 .9元、4317 .9元、4289 .2元、4511 .1元。而与此同时,国内某招聘网站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的应届生平均月薪期望薪资在8431元/月。而企业平均支付的这个数额为7915元/月。

这意味着这什么?意味着我国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薪资,虽然各个地方的消费水平不同,但是,必须承认,在一个人才流动的环境之中,生活环境艰苦的地区,要吸引优秀人才,不是拿出低于发达地区的薪酬待遇,而必须是拿出更高的薪酬待遇。这也是日本、美国发展乡村教育的经验,到乡村去工作的教师,待遇要高于城镇。根据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起薪,我国乡村学校要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薪资水平需要在目前基础上提高一倍。在近年来的两会上,一直有代表、委员建议,实施乡村教师待遇倍增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教师总数为330万人,而此次教育部公布的乡村教师数据是290万,这表明4年间,我国乡村教师减少40万!因此,必须在看到乡村教师建设的成绩的同时,看到乡村教师建设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

以笔者之见,我国要进一步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当前以县级财政为主保障教师待遇,改革为以省级财政统筹全省教师待遇,并由中央财政加大对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我国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一法律条文到目前为止,在一些乡村地区还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是因为以县级财政为主保障教师待遇的经费保障机制,受制于各县的财政实力。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存在区域、城乡差距,也是由于各县对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不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探索新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加快推进乡村建设

让乡村更有吸引力

提高待遇只是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的一个重要方面,乡村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对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也很重要。这其实也是新乡村建设的一部分,要改变乡村落后、艰苦的面貌。比如,在城市上大学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使用城市的抽水马桶,哪怕以前在农村生活的学生,也是一样,可回到乡村,很多乡村地区还使用旱厕,卫生条件很差,这就让他们很不习惯。舆论可以指责他们“忘本”,但是要让他们适应是很困难的。以前,在宣传乡村最美教师时,都强调乡村教师如何不计报酬、任劳恩怨、克服艰苦的环境“乐于从教”,这从精神上是可嘉的。但是,这些宣传,是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的,反而让乡村教师一直是“苦”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现代人力资源理念,是必须用良好的工作环境、事业发展空间,吸引优秀的人才,而不是要求人才奉献、牺牲,这是不可持续的。

乡村教师应该阳光、快乐、从内心深处感到幸福,这才能让乡村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也才能让乡村教师真正有职业荣誉感。因此,还要围绕乡村学校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乡村生态,建设文化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比如,在乡镇建设高标准的教师公寓,建设乡村图书馆,这就把发展乡村教育与振兴乡村结合在一起了。

关键之二:改革乡村教育模式

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改革乡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国乡村学校办学,采取的是和城市学校一样的办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升学教育模式,围绕升学而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办学模式,存在两大问题。

其一,由于乡村学校办学相对于城市学校,难有优势,因此,有条件进城读书的学生,逐渐离开乡村进城,城市学校挤,乡村学校空,是很多地区的常态,大多数保留的乡村学校、教学点“小而弱”,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人怀疑继续加大乡村教育投入的意义。其二,乡村学生被教育要考上大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命运,因此,振兴乡村教育,和振兴乡村,并不一致,我国乡村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背井离乡”的教育,而不是改变家乡、振兴家乡的教育,这种办学模式的结果是,一地基础教育很发达,但建设当地的人才极匮乏,经济发展落后,同时,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农村孩子,在看不到考上好大学的希望后,失去学习兴趣,选择辍学外出打工,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辍学问题,不容忽视。

这就必须改革乡村教育模式,不能再以升学为导向办学。但现实中,升学改变命运的观点十分顽固,这让乡村教育陷入困境,乡村教育的路越走越窄。由于教育内容围绕升学展开,因此,那些不能升入好大学的学生,以及家长就会认为学这些没有用,而且,从小就被教育要考大学的乡村孩子,在初中毕业只能进中职后,也对学习技能不感兴趣,而宁愿选择直接就业、打工。乡村教育要振兴乡村,就要做“有根”的教育。

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对于我国乡村教育来说,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