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3期(总第298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立足红色文化 做好“普特融合”
——走进苍溪县陵江镇第四小学
■李益众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6年第83期(总第2980期) 导报一版

苍溪红军小学学生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精神。(图片由学校提供)

“校旗上闪烁红军的五星,脚下的路延续新的长征。我们是新一代的红军小战士,先辈的热血在身上奔腾!”走进苍溪县陵江镇第四小学,铭刻在校门口的《红军小学之歌》引人注目。

校长张奎邦介绍说,学校共有三块牌子,分别是苍溪县陵江镇第四小学、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和苍溪红军小学。

该校距离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苍溪红军渡约1公里。2011年11月,该校被命名为苍溪红军小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笔题写了“红军小学”校牌。

像红军一样,为理想努力奋斗

校门左右两侧分别是“燃烧的火炬”和“步步攀高”雕塑,象征着祖国的下一代高举火炬,为中华之崛起努力奋斗。彰显了该校普教特教融合和红色文化两大特色。每年春天,陵江四小都会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献花圈。长征精神、红色文化,是陵江四小宝贵教育资源。

2011年起,该校每年春天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举着鲜艳的红旗,徒步“长征”。活动开展5年来,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请老红军、老战士给全校师生讲故事,这也是陵江四小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项目。“红军为什么不怕苦?”“因为他们有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斗志。”一问一答中,长征精神浸润到孩子们的心间。

——1935年3月28日晚上,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冒着敌人震天的炮火,在嘉陵江急袭渡江。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水,为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时,28万人口的苍溪县就有3万多苍溪儿女加入了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如今,这样的红色故事,陵江四小的孩子们耳熟能详。

传承长征精神,走“普特并重”办学新路

什么是长征精神?张奎邦说,“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十六个字最能体现长征精神。

目前,陵江四小在校学生2000多人,其中残障学生160多人。在别人眼中,这些残障孩子或许是不幸的;在陵江四小,他们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学习文化、康复训练、培养技能……与其他孩子一起共享同一片蓝天。

在舞蹈室里,常常都能看到残疾孩子正在刻苦训练,挥汗如雨、眼神专注。有时形体训练,一站就是几十分钟,但没有一个孩子喊累。2005年成立时只有几位孩子,现在已经成为残疾孩子的乐园——残疾人舞蹈队让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喜欢上了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

在2009年广元市首届残疾人艺术节上,由王燕老师编排的舞蹈《我相信》获得了第一名,并代表广元市参加了四川省首届残疾人艺术节演出。2012年,舞蹈队的罗云和何宇佳两位同学被省残疾人艺术团聘为专业演员。

跟舞蹈队一样,陵江四小的武术队、合唱团等兴趣小组,星期四、星期五下午准时开展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机会。

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该校学生徐新作为四川唯一一名学生代表进行残疾人手工编织现场展示。娴熟的技巧、精湛的技艺,受到中外游客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陵江四小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普特并重、和谐发展”的办学新路。该校教师谢永章对此有着深刻理解,他说:“在这里,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既消除了自卑心理,培养了健全的人格,也让他们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残疾孩子自强不息、顽强学习的精神给了普通学生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