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24期教师周刊(总第328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走向“扁平式”与“平行式”课堂
《教育导报》2019年第24期教师周刊(总第3281期) 导报三版

■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马宏韬 黄敏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对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扁平式”和“平行式”处理,是合作学习内容设计的两种主要样式。

一、“扁平化”设计,创造合作交流时空

“扁平化管理”是为了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例,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每个“问题串”中对应一个教学知识点。“问题串”的排列方式体现了编者对数学知识点之间先后层级关系的认识和安排,但在实际教学中,预先安排的教学顺序往往会被打乱重组或呈现同步推进的样态。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合作学习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扁平化”处理,减少教学内容呈现的先后步骤和固定的层级结构,增加问题的互动性,创建多元沟通渠道,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创造时空。

比如一年级下册六单元“加与减(三)”的《图书馆》一课,教材呈现的“问题串”中的3个问题分别为:《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多少本?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前两个问题是用计算器、摆小棒、列竖式等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加法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巩固练习。由于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将三个问题进行“扁平化”设计,整合为一个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将学生按照“异质”分组原则形成小组,创设情境,提出前两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思考,计算结果。然后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之间的共同之处。教师展示采集到的不同算法,抽学生进行解说。教师主导提升,在竖式中圈出进位的“1”,最后出示第三个巩固问题。

通过将“问题串”中的三个问题进行“扁平化”设计,借助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自然呈现出多种算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针对不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与本质,突出教学重点。最后运用“随机抽人”机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检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进位”处设疑,突破教学难点。将多个问题整合为一个合作学习活动任务,教学环节明显减少,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多样化自然呈现,为师生的互动交流提供充足的空间。

二、“平行式”设计,促成协同合作活动开展

“平行式”设计是在同一时间内让不同层次的学习事件同时发生。教学内容“切块拼接”就是“平行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切块拼接法”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的操作办法为:通过对学习任务进行切块分割,让每位学生先独立面对整体问题中的某一部分,有效降低任务的繁杂性;再通过合作交流,各个部分内容整合之后形成的新形态、新发现,推动学生进入新的探索领域,激发学习动能。

例如二年级下册“除法”单元《搭一搭》一课,学生要分别用14-20根小棒摆正方形。每位学生要带119根小棒,且需要较大的桌面进行操作,这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有限产生矛盾。如果采用摆完一种后拆除,再摆第二种,又不利于学生对各种摆法的规律观察与综合梳理。这时,可运用“切块拼接法”的思路,将学生搭图形的过程进行分工,每位学生完成两个搭建任务,再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对组内的各种搭正方形的结果进行充分观察,并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思考与发现。

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块”,每个学生都获得明确的操作任务,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通过“拼接”,检查确认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利于形成对任务的总体认识,开展综合梳理。每个成员所完成的任务都成为活动整体的有机部分、重要一环,促成协同合作活动有效开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交往能力均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