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23期家教周刊(总第328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作业之难:家校如何配合?
向颖 胡敏
《教育导报》2019年第23期家教周刊(总第3280期) 导报二版

家校论坛

衡菊芳:老师要“有所不为”,家长要“有所作为”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师大附属圣菲小学数学教师衡菊芳分析:第一种是学生没有学过的知识,家长超前讲解,学生不懂没关系;第二种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拓展,学生能力有大小,可以暂时放一放;第三种是学生属于慢热型,家长越催越慢,不如停下来慢慢引导,“牵着蜗牛去散步”。

以数学为例,四年级的题可用和差、和倍、差倍等知识解决,家长好一点的用一元一次方程教孩子,也有不懂的,用一元二次、二元一次方程组给孩子讲,孩子照猫画虎当时也能懂,但根本消化不了,下次再问依然不会。实际上,这些知识是编排在初中的,过早要求孩子弄懂,违背了教育规律。“家长对孩子这个年龄段已有的知识储备不明白,用家长的知识和经验给孩子讲,孩子听不懂,当然就容易‘鸡飞狗跳’。”衡菊芳说。

新规让作业变得更为高效,也是给老师和家长减负。衡菊芳一直主张不在 QQ和微信上布置作业,因为通过家长给孩子转述作业,可能造成信息传递的误差。而老师直接在课上跟学生讲清楚作业要求,既是给家长减负,也避免了家长打电话要求解释作业,增加老师额外的工作量。不让家长批改作业也是一样,老师理解家长工作的辛苦,不给家长增加负担,同时,家长对作业的事未必专业,老师这样讲,家长那样讲,反而让学生学习变得低效。

写作业这件事上,家校如何形成良性的配合机制?衡菊芳认为,老师要“有所不为”。比如,不要往群里“晒分数”,给家长形成压力;不要超前布置作业,给家长增加负担,让孩子难受,也让自己批改作业时生气。按教育规律办事,既是给家长减轻负担,也是让自己省心。

而家长方面,衡菊芳特别提醒,千万不要有“无事一身轻”的想法,家长应该“有所作为”。虽然在作业批改、作业检查上不需要过多参与,但家长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去做。小学低段时,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带孩子做做家务、参加实践性活动、通过数豆子等游戏,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小学中段时,家长对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应积极关注。老师批改了的作业,家长可以翻阅做到心中有数,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家长可以处理的,及时处理。学科思维上的问题,家长不懂的,可以及时跟老师沟通。而到了高年级,要关注学习效率的问题。可以标注写作业起始和结束的时间,看看跟同龄人相比,孩子的情况。

衡菊芳还有一个“妙招”,就是老师可以布置口头作业,请孩子把错题、一题多解的题,给家长讲一讲,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是对思维的锻炼。这一招,家长也可以在家自主使用,对促进孩子思维很有帮助。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在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千万不要看电视、玩手机,最好在另一个打开门的房间,也拿一本书看,和孩子形成学习共同体。孩子做完作业,千万不要给孩子在学习上“加码”,再布置几道题,不如把时间花在阅读,运动,和伙伴玩耍,以及发展兴趣、爱好、特长上。

赵静:家长“退出”孩子作业,是对新规的误读

刚听说写作业的新规时,成都家长赵静非常开心:终于可以轻松下来,不再为孩子的作业费神了。但和几个家长聊过之后,赵静发现,事情并不像一开始想的那样简单。

“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 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看到这样的消息,赵静的第一反应就是,今后孩子的作业不用管了,做没做完,做得好不好,需不需要改错,都交给孩子和老师,家长可以当个“甩手掌柜”。但实际上,孩子写作业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优中差学生,需要学会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进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可以高效地完成作业和复习、预习任务,家长应及时给孩子提供更多兴趣爱好的培养机会;学习进度在平均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积累,把基础打得更牢,在阅读和兴趣特长方面适当拓展;而学习进度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家长更得引起重视,及时把字词等基础问题在当天解决,以免越积越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这些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是孩子应对今后越来越复杂的学习任务的基础。“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退出了,这是‘无为而治’还是‘毫无作为’?”朋友一番话点醒了赵静。“是啊,对于一些通过家校共同努力,可以变得更优秀的孩子,家长不管不问,是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赵静说。

赵静分析,从现实层面上看,老师也是普通人。在我国班额普遍较大的情况下,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老师一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还有各种教研、德育任务,甚至今后还将面临课后服务,每天十小时以上的上班时间,光是作业批改就已经见缝插针地找时间了,给孩子个性化指导也一定是有局限的。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并不需要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地指导,而是对孩子的学习状态保持关注。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跟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跟老师沟通,一起思考解决方法。比如孩子连基础的字词都经常不过关,家长还不及时干预,而是一味等着老师解决,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的孩子。

“给家长减负,减的是签字、检查作业的硬性要求,但在孩子学习状态的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家长坚决不能‘退出’!”赵静认为,政策总体来说对家长是好事,少了很多硬性要求,给了家长更多的选择和空间。但家长也不能一“退”了事,要时刻提醒自己,一个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孩子,不是学校一方就能培养出来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一个人也不可能轻轻松松就变得优秀。不盲从,不焦虑,不缺位,是一个理性家长必备的修养。”赵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