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27期家教周刊(总第328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给学生播下“利他”的种子
《教育导报》2019年第27期家教周刊(总第3284期) 导报一版

传承雷锋精神——

给学生播下“利他”的种子

记者  胡敏

 

“请跟随我的脚步,走入这诗意的住所。”在杜甫草堂、四川博物院,游客总能遇到一些小小讲解员,他们很多来自同一所学校——成都市草堂小学。这所与杜甫草堂、四川博物院一街之隔的学校,生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人人都热爱服务他人。

各大博物馆活跃着草堂学子的身影,有的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担任小讲解员。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参与了帮助老年人、环卫工人、山区孩子的活动……“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草堂小学副校长何颖惠认为,传承雷锋精神需要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利他”的种子,学校对点滴的善行加以发现和鼓励,这种精神终会长成参天大树,让孩子的生命变得丰盈。

讲解“江口沉银”文物

服务他人快乐多

在草堂小学,随便哪个班级,都能找到几个担任过博物馆小讲解员的孩子。三(8)班学生余昂昂,从一年级就开始当小讲解员,刚开始还很紧张,现在已经能将讲解稿倒背如流了。

当小讲解员可是个技术活,不仅要克服当众讲话的恐惧心理,还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对场馆里的物、景、人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相当熟悉。

五(5)班的黄川珊曾遇到“高难度的挑战”。去年,“江口沉银”考古遗址有了重大发现,大量文物被送到四川博物院。因为张献忠“江口沉银”的故事早已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传说,如今有了文物作证,展览一开始就非常火爆。前来看展的游客络绎不绝,从文物入场,到正式展出,仅有5天时间给讲解员准备。“场馆是临时馆,很容易迷路,一些文物没写清楚特征,要拿着稿子一一核对才不会出错。”黄川珊说,为了保证讲解效果,她还专程去听了初中生的讲解,记了很多笔记。不过,当看到游客们急切地想从她这里了解到更多信息时,黄川珊觉得一切努力没有白费。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它此时此刻多么重要。

助人为乐的乐趣,不仅在于当博物馆的讲解员,黄川珊在校内担任礼仪精灵时,也获得了很多乐趣。学校组建了校园志愿者队伍,“协调精灵”负责课间提醒轻声缓行,“礼仪精灵”负责提醒同学文明礼貌,“护绿精灵”负责提醒同学爱护花草树木,“清洁精灵”负责检查卫生……监督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发现同学们做得好的地方,通过记录、传播,在学校形成文明的风气。

黄川珊担任的就是礼仪精灵,“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帮到他人,很开心!”黄川珊说,更高兴的是,因为助人为乐而聚集起来的精灵小队,大家都很活泼、很善良,相处起来很愉快。

“学校+”

提供多样的社会服务平台

“杜甫草堂最早一批学生义务讲解员,就是草小学生。”学校副校长何颖惠回忆,多年前,学校和杜甫草堂联合建立了诗歌联盟,当时草小的校长作为召集人,吸引了30多所中小学参与。小小讲解员,就是联盟的馆校合作的项目之一。

后来,草堂小学又与省博物院建立了馆校合作项目,学校开展与博物馆相关的课程,博物馆也派一些工作人员到学校讲解。如今,各大博物馆培养小讲解员已成为常态,招收范围也面向全市和全省。或许是这段渊源,以及学生在学校诗歌文化、馆校合作课程的浸润下成长,草小的学生往往能在小讲解员的“考试”中顺利过关,使得草小学生自发形成了各大博物馆里一支浩荡的讲解队伍。在杜甫草堂去年的学生“十佳讲解员”中,草堂小学学生占了一半以上。

学校还与社区联合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孩子们走进社区,给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现场示范如何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学校鼓励学生主动走出去,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的活动,有孩子通过社区,给敬老院的老人表演节目,给环卫工人送手套;有孩子参加成都市志愿者队伍,到医院给病人表演节目,带去欢乐。

“利他精神是学生成长的宝贵财富。”何颖惠说,从担当精灵志愿者,到小讲解员等,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行为,孩子们收获了幸福、快乐和价值感。学校不仅搭建了校内外平台,给学生承担志愿服务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从课程建设中,将利他精神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中。

学校有一整套的草堂课程,学生从小读着杜甫诗歌、做着杜诗操长大,在诗歌文化中浸染6年,从杜甫的田园诗看到世界的真善美,从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中洞察到个人对民生疾苦的担当和责任,时刻想着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课程、平台以及学校充满诗意的环境打造,合起来就是育人的场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雷锋精神在这个时代有了生长的土壤。一颗向善的心是一切利他精神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孩子们有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及时地发现身边人的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灵魂丰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