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27期家教周刊(总第328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雷锋精神在幼小心灵中扎根
《教育导报》2019年第27期家教周刊(总第3284期) 导报一版

让雷锋精神在幼小心灵中扎根

本报评论员

3月5日,又一个学习雷锋的日子。在日新月异、思潮涌动的日子里,当我们再次提起“雷锋”,你是否觉得恍如隔世?人们的心中也难免出现了一种困惑,“现在还有雷锋吗?”“雷锋精神还有必要与我们同行吗?”答案是肯定的。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但是,雷锋精神在当代学什么?怎么学?依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网上搜索“雷锋日活动”的关键词,发现开展的活动几乎千篇一律,大都是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或者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或者开展学雷锋标兵评比等。再加上老师、家长对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的谆谆教导,在孩子的大脑里很容易形成一种定势:“学雷锋=做好事”,并且还可以得到表扬。

一位朋友曾吐槽,上小学的女儿热情高涨地积极响应学校“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的号召,但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可以做的好事,敬老院等一些“热门”机构早已经被“预定”满了,最终,孩子只能选择去公交车站擦站牌,也算身体力行学了一回雷锋,做了一回好事。

不可否认,孩子们学雷锋的初衷和行为都值得赞扬,但学习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做好事,也并非是要获得回报。热爱学习、爱国爱家、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这些都是雷锋精神的展现;学雷锋的真正意义也不止在于应景,而是将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对于“00后”“10后”来说,从小学课本上就认识了雷锋,但更多的,雷锋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象征符号。

雷锋,并不是不近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可亲可敬的“平民偶像”;学习雷锋,并不是刻意去做好事,而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自觉。在学雷锋典型报道中,涌现出了一批值得我们学习的模范,他们有的是卓越的成功人士,更多的却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他们身上具有的闪光点或是敬业奉献、或是助人为乐、或是勤于钻研,近在身边的事迹才更能让孩子接受和感动。雷锋精神并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传说,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学习雷锋,并不一定要有什么惊天壮举,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雷锋的热潮中,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学雷锋,不能止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仅仅有热潮。弘扬雷锋精神,仅靠轰轰烈烈地宣讲、做一些表面文章显然不够,更需要我们做的是,把雷锋精神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去,依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生活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有一点,就是强调“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

学雷锋从娃娃抓起,家庭教育是基础。孩子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父母不仅在口头上要教育孩子热心助人,和同学朋友互帮互助,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示范,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家庭教育中汲取更多的正能量,让他们自觉地向雷锋学习。

学雷锋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关键。让雷锋精神和事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利用课堂和课余活动,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开始,通过点点滴滴教会孩子学雷锋做好事,培养孩子崇德向善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同时,也应当让雷锋精神宣讲团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感受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学雷锋从娃娃抓起,社会教育是补充。在家庭和学校之外,孩子们还会受到所处的社会的浸染,社会风气对他们也有深刻的影响。每年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后,让学雷锋机制化、常态化,通过长期坚持学雷锋,把雷锋精神化为日常行为,使学雷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学雷锋。让孩子们知道,即使不在学雷锋活动日,身边的“活雷锋”依然很多,让他们重温父辈时代的正能量,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强的。如果能够潜移默化地让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那么,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也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帮互爱互学的氛围,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