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83期(总第298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打造师生思维碰撞场
西昌市第二小学进行课程改革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6年第83期(总第2980期) 导报二版
“这是花椒采摘器,有了它,采花椒不会刺手,可以提高效率;这是今年刚获省二等奖的可变色无影灯;这是之前获得过日内瓦国际博览会专利金奖的立体时钟。”在西昌市第二小学的科技馆内,科技老师胡一平指着这些由学生完成的发明作品,难掩自豪之情。

满头是汗的胡一平带着学生刚从鸟类观测站回来。观测站位于邛海湿地公园,是学校的素质教育基地。观测站内的鸟类数据全部由二小的学生观测和记录。

就在胡一平带着记者参观时,他的同事、年轻教师王香正在准备发言稿。王香前不久获得了2016年四川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展评活动一等奖,将在一个表彰大会上发言。王香能获得这样的荣誉,与西昌二小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密不可分。

如果说学生爱发明创造是西昌二小的传统,那么教学上的改革则刚刚起步,前一项传统也因后一项改革而释放出更大的校园活力。

西昌二小学生在湿地公园观测鸟类(图片由学校提供)

“我把每个年级的课都听了一遍,发现课堂不够高效。”一年多以前,沈光虎调任西昌二小担任校长一职。他在听课中发现老师们讲得很投入,但是学生应者寥寥。

“课堂还是‘满堂灌’为主,老师觉得学生笨,娃娃觉得没什么意思,成了死循环。”沈光虎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西昌二小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三段四步走”教学模式。三段”即课前前测导学,以学定教;课中思维碰撞,达成目标;课后拓展学习,差异发展。“四步”即4个环节:创境质疑—探究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达标。这一教学模式,再辅之以信息化教学,目的指向课堂活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但是,课改之路并不轻松,一开始,老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难以转变。“老教师打字都困难,要做电子课件照顾学生的兴趣点,就更不愿意了。”已经52岁的语文组组长朱学琼说,她四五年前开始进行一些有效教学的尝试,但是系统化地运用则要面对许多难题。

“只得一步一步来,从上而下顺序推开。”沈光虎介绍,学校先培训领导层和骨干教师,开研讨会。身为凉山州名师工作坊坊主的他亲自上阵示范,课堂上创设情境与学生互动,将沉闷的课堂变成师生思维碰撞的场所。

学校还开启了“1+1+1”式听课模式。青年教师上课有困难,学校就安排他去听指定导师的课,听课时必须发现1个亮点、1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1个自己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教师间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学校的每个年级每学期召开教研课,先定一个小目标,逐一解决,定期向全校师生展示成果。同时,邀请专家来校讲座,邀请名师上示范课,组织老师去成都、绵阳等地学习。

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上吃力,还是老一套。学校组织活动课,由“玩转”信息课堂的老师教学演示,让老教师感受到现代技术对于提高教学的切实好处。

“他们已经开始学习利用了,有一位老教师,只要电子白板出了问题,马上就来找我请求维修。”沈光虎面露喜色地说,到今年,大部分老师已经认可改革,作为改革者,他的信心更加坚定。

“互动式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老师不用再过于强调课堂纪律,为教学减轻了不少负担,学生也有更多时间去搞发明。”朱学琼说,老师有激情,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变得有趣多了。学生开始不敢说,如今课上提出的问题已经让老师有些招架不住了,“思维碰撞,师生才能一同提高。”

西昌二小的课改已经取得初步效果,沈光虎认为,再推行两三年,有效课堂将在这个堆满学生发明创造的学校落地生根,老师们离卓越课堂的目标指日可待。沈光虎说:“‘六年成就一生,卓越从今天开始。’课改就是要为老师和学生创造成就卓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