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30期校园周刊(总第328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带着患病爸爸 一起去家访——记平昌县鹿鸣小学石龙村校教师李春霖
《教育导报》2019年第30期校园周刊(总第3287期) 导报四版

■杨平安

平昌县——会东县,两个相距近900公里的贫困县,因为有李春霖老师那份对教育的执著和对家的热爱,而拉近了距离,弥补了亲情。她用爱与责任,挑起家庭与事业重担。

“爸爸,我们出发吧”

2015年,通过特岗教师考试,李春霖从会东县一举考入平昌县。那个秋天,她背上书和行囊,带上年迈的父亲,从会东县出发,来到平昌县任教。

鹿鸣小学,地处达通干线,位于平昌“东大门”,学校的一个村级小学——石龙村校,距离中心校5公里。这里,成了父女二人的“新家”。报到后,李春霖就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定格在这不窄不宽的三尺讲台,耕耘在农村教育田垄中。

那一年,李春霖面临着太多的牵挂和取舍。母亲做了子宫瘤切除手术,父亲又被查出高血压、冠心病。考上特岗后,李春霖不得不离开这个让她百般牵挂的家,追逐梦寐以求的教师梦想。经过家庭会议的艰难“决策”——母亲与哥哥赴广州,她则带上父亲到平昌。

“妈妈,您要好好保重身体!爸,您放心哈!我们走了……”在辞别凉山大地,辞别哭泣的母亲,她噙着热泪,怀揣对教育的那份“痴情”,带上父亲出发了。

“爸爸,我们一起去家访”

石龙村校里,从此又多了一对父女的身影。备课、上课、改作业,教室、课堂……李春霖在荏苒的时光中,逐步领会了一个乡村教师的不容易。

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家访、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成了上课之余的重要一部分。2018年5月16日,那是一个让她永生难忘的日子。忙完一天的教学工作,她踏上了前往帮扶户的路上。具体规划好贫困户帮扶措施,登记好相关资料,已是月上树梢。回到校园,推开寝室门的刹那,眼前发生的一切让她目瞪口呆。

父亲整个人倒在地上,蜷缩着身子,药粒撒了一地。原来,父亲的冠心病又发作了。李春霖立马扑了上去,在父亲口中放下几颗速效救心丸,掐人中,父亲才渐渐缓过来。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留下父亲独自外出。

李春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爸爸一起去家访。当班上的孩子生病了,当他们成绩起伏不定了,当他们遇到困难了,当他们与同学之间、与监管人之间发生矛盾了,李春霖都要带上父亲,穿行在田间小径、山林道路上,去家访,去看望孩子。

“我长大了要做你这样的老师”

她任教二年级,在这个80余名孩子的村校中,她时常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时常温暖着这个集体。

“李老师,是好人啊!我的孩子要不是她,后果真是不堪想象!”学生罗银梅的家长谈到李老师时,忍不住连声赞叹。因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罗银梅家只剩下母女二人“留守”。那一次,她母亲生病了,住进了县医院,原本由母亲天天按时接送的罗银梅,只剩孤零零一个人。是送回去让她一个人在家,还是让她留下来?看着父亲坚毅的眼神,李春霖让罗银梅与他们住在一起,整整12天,直至她的母亲出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班8个孩子在她的带领下,收获颇丰,期末成绩监测,全班成绩名列全校同级前茅。“我长大了要做一个像你这样的老师。”听着孩子们的梦想,李春霖眼角湿润了。

父女的生活,在平常中显得温馨而甜蜜。她不曾拥有鲜花和掌声,却收获了山里人炽热的爱和点赞,收获了孩子纯真的心灵和朴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