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32期教师周刊(总第328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师需要礼遇,也需要“自愈”
《教育导报》2019年第32期教师周刊(总第3289期) 导报一版

教师需要礼遇,也需要“自愈”

■成都师范学院杨东

编者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所提的“建立教师礼遇制度增强荣誉感”等建议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期待国家、社会礼遇的同时,老师们如何面对现实问题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本报特约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杨东交流相关体会和建议。

近年来,社会各界给教师更多礼遇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无疑是必要和正确的。然而,教师在期待礼遇、享受礼遇的同时,有必要适当“自愈”,即通过自我调适,正确认识相关现实问题,否则,仍会面临众多困惑、难以体会到从教的幸福。我以多年与教师交往的经历,深刻体会到当前困扰教师的是“三个问题”:钱多钱少、做多做少、评价好不好。

如何面对“钱多钱少”

“钱少”可能是老师们抱怨最多的话题。总是期望“教师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收入”,或是期望有一天“收入要是能翻一番,我就安心教书了”。这些年,教师的收入增长是比较显著的,但是并不见对“钱少”的抱怨减少,更不见教师职业倦怠的状态有显著改善。面对这样的问题,当然政府进一步大幅提高教师的收入固然必要,但老师们“期待哪天有不缺钱的感觉”则是不可能的。因为,收入的增长永远赶不上大家对更多物质和财富的期待。面对这样不断重复的社会现实,也许教师需要一种智慧的判断:“这辈子永远会有钱不够用的感觉!”想清楚这一问题,并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可能教师对“钱少”的抱怨会减少一些,从教的幸福指数就会显著增长。

比如,绩效工资前,老师们热切盼望。当时,很多人不敢想象自己的工资可以“翻番”。确实,几年前的绩效工资就增长的幅度而言,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次。结果“缺钱”的感觉依然如故,甚至更甚。

也许有人难以忍受教师的清贫,愤然离开,去做更赚钱的事情了。然而,即使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很多人还是缺少幸福的感觉。因为那时,你比较的对象不同了,钱的用途也不同了。比如,回想过去和现在对车的感受,是不是“没车的时候想有车;有车的时候想好车;有好车的时候想豪车”?

在我看来,人反正一直都有“缺钱花”的感觉,就不要为钱多钱少而过分烦恼。以教师、校长现在的收入,应该衣食无忧,何必为钱而愁呢?钱多,多用一点;钱少,少用一点。我想,“钱多钱少”并不能决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如何面对“做多做少”

从整体看,当前教师的工作是比较繁杂、辛苦的。我多次呼吁应该给教师减负。在生活中,当有些老师与周围的人比较时,也许会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多,获得却比别人少,抱怨往往由此而生。网络上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尽多少本分,得多少本事。”我深以为是。

一个人的本事,是闲不出来的,是看不出来的,是等不出来的,更是怨不出来的,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因此,多做一点事,就会多一些经历,多一些经验,也就会逐步形成某种能力。不会的事情,只有去做,才能学会;会做的事情,只有多做,才能做得更好。

一些年轻的教师,比较容易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认为自己很有才,但总感觉不受重用。对此,也有一句话讲得贴切:“怀才就像怀孕,只有时间长点才能让人看得出来。”一个人是否有才,不凭借自我的感觉,也不依靠自我标榜,而是来自你“做成过什么”——做的事情愈多,人们才会愈加发现你有才。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机遇常难以预料,人也可能不太清楚需要什么样的准备。所以,面对无法预期的机遇,最好的准备就是尽自己所能,做好当下能做好的事。

如何面对“评价不好”

近年,社会上对教师的有些负面报道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社会形象。对此,老师们可能愤愤不平。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负面新闻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但这并不能否定教师队伍作为社会重要而优秀的群体这一基本事实。如果每一个老师都静心做好自己,社会的整体认可应该更好。

普通教师更容易纠结的是,在具体的单位中,领导、同事、家长,以及学生的评价更为直接。有正面的评价当然开心,但遇到负面的评价,往往容易愤怒、不平,甚至争辩、冲突。面对人生中不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也需要有智慧的判断:“你我可能都做不到所有的人都说好”。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面对负面评价时,就会多些淡然。而真正有意义的是多一些反思,检讨自己是否有值得改进之处,并切实付诸于实际行动。如此之下,自我就会有一次次实实在在的进步。

人们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当矛盾、冲突、问题产生之后,如果能以谦卑之心内省,总会找到值得改进之处,对负面的评价就会有更多理解,也就不会过于愤愤然。

每一个人在正面评价之下,会产生积极的能量,这是人之常情。但面对负面评价时,如何控制情绪则个体差异大,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你如何定位“为谁而工作”。如果定位为“为别人工作”,当获得正面评价时,你可能会更加努力,而当遭遇负面评价时,你就容易气恼,甚至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

其实,工作的意义并不是“为别人而做”,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当下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喜欢教师职业,这份工作也是你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面对,人就会有更积极的生活;消极面对,人就会生活在消极之中。

积极的态度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就人生态度而言,不外乎“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不仅不能改变什么,而且只会让自己痛苦或是麻木。如果选择“积极”,不仅可以让自己更充实、更有价值、更快乐,而且可能给自己带来机遇或是改变。

因此,我们应将工作定位在“为自己工作”,自己保管情绪的钥匙。如此,我们就静心做事,可以更好地体会工作带给来的快乐和幸福。

1939年,陶行知先生为爱妻写下《长青不老歌》:“博爱存心,和光盎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偶萌烦恼,念悔百遍,不急不息,法天行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服务最乐,手不释卷。思想青春,何可不变,愿师少年,立在前线。”

让我们共勉之。

(作者系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