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9年第32期教师周刊(总第328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愿我们永远活在春天里
《教育导报》2019年第32期教师周刊(总第3289期) 导报四版

愿我们永远活在春天里

■李广宇

电影上映后,出版社追得很紧,于是有了这本薄薄的书——《四个春天》。书的前半部分是关于故乡,关于父母和亲友的一些回忆文字,后面是作者陆庆屹成年后在北京等地漂泊时写下的短篇纪事,客观地评价,《四个春天》只是半本好书。

《四个春天》原本是一部纪录片的名字。导演陆庆屹用了4年时间,以自己的父母为背景,拍摄了大量的电影素材,最终剪辑成片。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多个电影节上展映并获奖,陆庆屹也由此而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出版的匆忙,让这本书看起来没有纪录片那样让人印象深刻。但跟影像相比,文字更加私人化,读者因此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陆庆屹,以及他的纪录片作品。

一个人要多久以后才能理解故乡带给他的影响?陆庆屹给出的答案是40年。陆庆屹出生在贵州独山,那里风景秀丽,但贫穷落后。陆庆屹的童年显然没有他后来回忆里那般美好,15岁,陆庆屹离开家,四处打工,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40多岁后,陆庆屹终于可以从容地回忆这些年里他所经历过的一切——在异乡的茫然和失落,在北京的落魄和孤独,不断寻找工作,不断变更住地,或者为了逃避而置身地下,当一个辛苦的采煤工,这些经历在《四个春天》这本书里占了一部分篇幅。想象一下,一个从山区走出来的年轻人,在城市里匆忙奔波,繁华街道上,巨大的玻璃橱窗里,映现出的是一张渐渐衰老的面容,这场景可能比电影更加残酷。好在陆庆屹最终找到了出路。

陆庆屹应该感谢他的故乡,以及故乡的那些亲人,是他们最终撑起了他的中年人生。在陆庆屹的文字里,他的父母坚强、隐忍又乐观,为了养活几个孩子,他们借钱养兔子,被骗后只能自认倒霉,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去偿还借款,而对自己的孩子,他们又关爱有加。在《我妈》一文里有这样的细节,为了去看在沈阳工作的女儿,妈妈竟然“像一个移动的杂货铺”一样,从贵州千里迢迢地背了无数的家乡特产,大大小小的包裹用了3辆车才运出机场!这一篇是《四个春天》这本书里最精彩的一章,文章的笔调很轻松,但读来却令人动容。

人活得越久,越容易淡忘旧日的恩怨,留下的只有最美好的回忆。故乡也是如此。在陆庆屹的笔下,独山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人情浓厚如美酒,相反他后来居留的城市却人情淡薄。这种对比让他重新看待自己的家乡,而这也成就了他后来的纪录片。当然仅仅有回忆是不够的,还需要经历的磨炼,在书里,陆庆屹记录下自己在煤矿当采煤工的经历,辛苦而绝望,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却让陆庆屹看到了希望!那是活着并创造的希望。

在《四个春天》里,陆庆屹写道:2016年春节时,他同几个好友喝酒,酒桌上谈到未来,陆庆屹说他想当中国最好的导演。那时陆庆屹已经在剪辑自己的纪录片了——四十多年的人生渐渐凝聚成“四个春天”,这“四个春天”该是多么激情四射啊!

活在春天里,多么美好的愿景。人生长途,只在回首间才发现来途虽苦,却有无限希望。这或许是读过《四个春天》之后,我内心最直接的感受吧。